办好公司内部银行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企业管理出版社《现代企业内部会计实用手册》第500页(6113字)

某钢铁公司是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投产的新型钢铁联合企业,现拥有78.06亿元的固定资产,12万职工,年生产钢、铁、材分别为440.8万吨、438.99万吨、404.41万吨,利税完成20亿元。近年来,该公司在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指导下,从更新观念入手,逐步完善经营体制,转换管理职能。从1985年起,他们对资金管理开始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大胆开拓资金管理新路,筹建了公司内部结算中心,打破了企业内部资金供应的大锅饭,使各单位树立金融观念、利息观念、资金周转观念。1988年,他们移植银行职能,成立公司内部银行,模拟外部银行的信代手段、结算方式、利率杠杆等,在全公司生产、费用单位范围内实行流动资金的有偿使用,全面履行内部银行的结算职能,信贷职能、调控、监督职能,信息反馈职能。1989年,他们拓宽内部银行业务范围,将施工、建设单位的流动资金也纳入内部银行。四年迈了四大步。1990年至1992年,我们强化内部银行职能,根据企业内外环境,针对公司供销结算发生“三角债”的情况,积极组织清理,缓解资金紧张的矛盾。近年来,随着国家金融体系改革出现的十分活跃的形势,给企业资金管理带来了一系列新的课题。他们结合本企业特点,开展内部银行工作,进一步强化内部银行营运机制,更进一步拓宽结算范围,到目前截止,新开了劳保用品业务的结算,印刷用业务的结算,保险业务的结算,有力地控制了资金外流,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降低资金使用成本。由此,内部银行成立至今,在控管对象上由生产费用单位扩大到基建工程核算单位,覆盖面达到100%,即公司所属二级核算单位全部纳入内部银行控管;在核算内容上由流动资金扩展到大修、更改、基建、重措等专用基金;在发挥职能上由结算职能拓宽到信贷、调控监督、信息反馈等职能全面运用。两年上个新台阶。几年来,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理顺改革的目标和思路,狠抓配套改革。现在公司内部银行已由期初的“结算中心”发展成为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调剂公司资金的“企业金融”,为强化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探索出一条新的途径。1988年10月国家体改委召开全国内部银行座谈会,公司内部银行工作得到充分肯定,列为全国100家示范单位之一,省、市也多次推广、交流公司内部银行的经验,并列为省、市的内部银行示范单位。1990年该公司成为国家一级企业和全国财务先进单位。内部银行作出了各级贡献。

一、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深入发展内部银行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国家对企业流动资金作了相应的转变;资金筹集上从单纯依赖国家的封闭型转向灵活的开放型;资金使用上由外在的强制管理转向企业自主支配。这种转变要求企业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依赖财政,银行渠道获得资金而不重视使用效益,以致资金占用多、周转慢、效益差的状况。同时公司是个联合企业,其资金的投入和组合的比例成刚性,必须有足够的资金合理分配在生产的各个环节。如何才能做到少投入,多产出;如何在增强大中型企业活力的新形势下,充分地发挥内部银行职能;如何自主、灵活、节约、有效地管理好用活企业资金等一系列问题摆在面前。为此公司领导人认为:资金管理必须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公司加强企业管理的需要,资金要实行价值管理,讲求使用效益。内部银行是经济体制改革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科学的企业管理手段,它是在企业经济核算的基础上,模拟社会银行的信贷职能、结算方式,引入利率杠杆,使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经济往来,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以货币形式进行结算,并实行有效的计划、调控和监督,分清经济责任,强化自我约束机制、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它是传统的财务管理在经济改革中的一项突破,是具有中国特色并与当前企业管理水平相适应的管理形式。办好内部银行,运用它的结算、信贷、调控监督、信息反馈职能,对于完善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加强资金周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大作用。

二、结合本企业特点,开展内部银行工作

公司是一个联合企业,各厂矿之间相对独立,相互联系且相互影响,内部银行的开展使各单位的资金使用由大锅饭改变为商品经济关系,他们各自从本身的经济利益出发,要求加速资金周转,减少利息支出。因此内部银行必须根据本公司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方法,来保证全公司资金营运畅通,经济核算准确。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实行单轨制的组织管理形式及核算体系

内部银行设在财务部资金科,行长由财务部领导兼任,日常工作由资金科同志负责,如贷款的拨调、各项经济业务的结算、帐务的核对、利息的结算等。内部银行设有专门的帐号及印鉴。凡属公司二级独立核算单位,均在内部银行开户,公司内各项经济业务的结算,均通过内部银行办理。目前该公司内部银行已有开户单位82家。一方面,他们在原会计核算科目中增设了四个一级科目,即:“公司存款”、“单位存款”、“公司贷款”、“单位贷款”,将会计核算与内部银行核算有机地结合起来,月末各单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公司汇总报表时,四科目余额相互抵销。另一方面,为准确地反映各单位的资金周转情况,核算利息收支,他们建立了“单位存款日报表”、“存款、贷款及利息台帐”以及一系列的必要的明细帐表等。

2.实行不同的贷款形式和差别利率

贷款的形式分为定额贷款、超定额贷款和临时贷款三种。

定额贷款是进行正常生产所需的周转金,由各物资归口部与内部银行共同商定核定定额,一经核定后内部银行将款项拨各开户单位帐上。

超定额贷款的发放用于季节性生产增加的资金或由于公司产计划安排,而造成超储备物资所用的资金。超定额贷款必须公司经有关部门认可,内部银行审核后方能办理,贷款到期后必须归还。

除此之外,均属临时贷款,临时贷款应在提出书面分析报告后,由内部银行审核批准后借给,到期归还。

各种形式贷款均为有偿占有,内部银行予以计收利息。其利率为:定额贷款月息2.7‰,超定额贷款月息3.6‰,临时贷款利息6.9‰,逾期不还的款项月息7.5‰。存款利息2.4‰

各类贷款及罚款由生产成本(或费用)负担,计入本单位成本,通过承包责任制或经济责任制考核。

3.采取不同的结算方式及结算凭证,按照公司内部价格进行结算。

内部银行的结算方式有:托收无承付结算方式、转帐支票结算方式、结算通知单结算方式。

结算凭证有:托收无承付结算单、转帐支票、结算通知单、借款单。

各类结算方式的使用范围,内部银行统一作了规定,并制定了相应的结算纪律予以约束,以维护收付双方的正当利益。

各类经济业务均按照公司内部结算价格计价,不得自行定价或随意更改价格标准。

4.结算时间采取随时结算与集中结算相结合的办法

为了加快各单位的资金周转,内部银行可随时办理结算业务,本地区的单位由财务人员持结算凭证到内部银行办理,矿山地区的可通过邮寄结算凭证到内部银行办理。内部银行将审核划拨后的各类结算凭证及附件分别装入各开户单位的结算盒内,方便各单位随时取走。在随时办理结算的同时他们每月还安排了三次集中结算,所有单位必须参加,这样可使不便随时结算单位的经济业务都按期结算。

5.按月进行对帐、结帐及清算

为保证内部银行与各开户单位之间的帐项清楚相符,他们每月向各开户单位发放内部银行对帐单,及时核对帐户,有“未达帐项”或错误时,查找清楚后,由开户单位编制内部银行调节表予以调节。

6.建立仲裁机构和必要的结算与制度

在结算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和经济纠纷,为了保证内部银行工作的正常展开,他们成立了内部银行仲裁小组,成员由公司各有关部门领导担任。发生经济纠纷后,一般由内部银行组织收、付双方协商处理,协商解决不了的交仲裁小组裁决。内部银行按仲裁意见及时处理,不服从仲裁者一律以违反结算纪律论处。

内部银行制定有专门的章程和实施细则,对结算纪律、贷款管理办法、帐务处理等作了详细的规定,并将执行情况纳入经济责任制考核,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已逐步形成内部银行考核体系,从而保证了内部银行的工作顺利开展。

7.运用电算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开阔视野

该公司内部银行自1986年起,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开展内部银行工作,实现核算电算化。各类帐、表通过计算机来进行处理,既节约了时间,也大大减轻了人工劳动。几年来,在工作中逐步开发出一套省时、减轻劳动强度的内部银行核算应用程序。为适应管理的需要,我们将进一步开发应用计算机,实现计算机网络化。

三、发挥内部银行作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多年来,公司内部银行利用国家银行的部分机制和管理办法对公司资金进行管理,拓宽了国家银行对企业管理、监督的职能使企业资金管理更深化更完善。它不仅成为企业的结算中心,信贷中心,同时还是资金调控中心和管理中心。实践证明内部银行对完善企业管理机制,加速资金周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起了重要作用,是培育企业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有力工具。

1.增强了资金使用者的资金时间价值观念和效益观念,组织、调控企业资金,增强企业资金自控能力

自内部银行成立以来,打破了企业内各单位在资金使用上的“大锅饭”,实行资金有偿占用,利息与各单位的经济利益挂钩,这就促使企业内各单位注重资金的时间价值,减少资金的争要滥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通过多年实践证明,内部银行已成为企业资金使用效率,成为企业资金活动枢纽。从总体上实现了对资金运动的组织、调节、监督控制,丰富和拓宽了外部银行职能。公司内部银行运用归口分级管理方法,建立起由公司、厂矿、车间、班组直至个人的资金目标控制管理体系,使资金管理成为生产全过程的、职工全员的管理。公司各二级厂矿,资金的存量、增量不平衡,内部银行通过利用各单位资金时间差和空间差来调剂余缺,从而使资金得到最充分利用。在资金使用上,采取倾斜政策,全公司实行资金高度集中的“六统一”即:统一采购,统一信贷,统一管理,统一结算,统一上缴,统一调度。调度资金实行“二保一压”即,保重点,如煤、电、运、矿、坏,保财税,压不合理的和非生产性开支,强化调控职能,机制趋向完善。1989年起内部银行对移植银行职能又进行了新的尝试。在企业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将公司二级单位的大修、重措、更改自筹基建、经营开发等外部帐户取消,集中资金,结算业务纳入内部银行办理,减少资金的多头存储,打破了资金界限,从而将间歇的几千万资金,利用到生产和建设中。针对公司供销业务结算发出“三角债”的情况,内部银行积极组织清理,及时通过内部银行进行低款转帐,截至1991年共为公司清回资金2.3亿元。

2.加速了资金周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内部银行利用信贷职能,对流动资金实行有偿占用、计算利

从而增强了各单位使用资金的责任感和效益感,促使各单位自觉地按资金运动规律组织和协调本单位资金运用的良性循环,许多单位纷纷改变结算形式,加快结算频率,积极组织收入,加快资金回笼。在内部银行机制作用下,各单位都力图用较少的资金占用去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减少单位的利息支出。

3.推动企业加强基础工作和科学管理

内部银行将资金的使用进行了价值核算,促使各单位加强了各方面的管理,对贷款定额的合理与否,价格是否正确,计量计器是否准确等,都成了大家注重的内容,促使这些基础工作的管理向深度发展。现在各单位为了及时准确地收回本单位的贷款或合理地付出贷款,都加强了对各项原始记录的管理,台帐的登记,原始凭证的审核、鉴证等工作,以正确地核算本单位的经济效益。内部银行推动了基础工作的加强,反过来基础工作的加强又促进了内部银行工作的高效运转。在内部银行机制作用下,各单位力图用较少的资金占用去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减少单位的利息支出,加强了经济活动过程的监督控制与管理。几年来,我们运用内部银行机制,推进全面经济核算,落实内部经济责任制。结合“双增双节”工作,充分调动职工当家理财,增产节约,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努力提高经济效益等,逐步形成内部银行核算网络,建立健全内部银行考核体系,推动经济活动分析全面开展,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五、经济效益

几年来,公司内部银行以其独特的职能在企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促使职工观念的转变,管理工作的加强,其经济效益也是明显的。

1.集中公司内经济业务的结算,节约外部银行结算手续费6.72万元。

2.减少资金占用,节约利息支出6502万元。

由于内部银行充分利用利率杠杆控制资金用量,做到投产不增资或增产少增资,节约了资金减少了利息支出。

3.几年来集中闲置、间歇的体外循环资金,用于生产和建设周转,减少利息支出567万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