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尿嘧啶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肿瘤科药物手册》第62页(1632字)
【别名】:5-氟尿嘧啶
【制剂规格】:
注射剂:250mg/10ml;片剂:50mg。
【药理作用】:
本品必须在体内经核糖基化和磷酰化等生物转化作用后,才具有细胞毒性。本品可经不同途径生成F-dUMP和F-UMP。前者可与胸苷酸合成酶的活性中心共价结合,抑制此酶的活性,使脱氧胸苷酸缺乏,DNA合成障碍。此外,本品的代谢物也可以伪代谢物形式掺入到RNA和DNA中,影响细胞功能,产生细胞毒性。本品是一种不典型的细胞周期特异性药,它除了主要作用于S期外,对其他期的细胞亦有作用。
本品口服吸收不完全且难以预测,静脉注射后迅速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包括脑脊液和肿瘤组织。主要在肝脏代谢降解,本品在肝、肠黏膜和其他组织内的二氢嘧啶还原酶的作用下,嘧啶环被还原为5-氟-5,6-二氢尿嘧啶而失活。快速静脉注射本品,血浆浓度可达0.1~1.0mmol/L。血浆清除快,T1/2为10~20min。24h内从尿内排泄仅为5%~10%单剂量静脉注射量。连续静脉滴注本品24~120h,血浆浓度可达0.5~8.0μmol/L,本药易进入脑脊液,用常用剂量后,其脑脊液中浓度可持续12h,高于0.01μmol/L。<适应证>=用于不能手术的恶性肿瘤的姑息治疗,尤其是那些胃肠道、乳腺、头颈部、肝、泌尿系统和胰腺的恶性肿瘤。对转移性乳腺癌和胃肠道肿瘤有一定反应。
本品局部外敷治疗皮肤基底细胞癌有效,对严重的难治性银屑病(牛皮癣)亦有效。
【用法、用量】:
静脉注射:对造血功能和营养状态良好的病人,推荐剂量为静脉注射12mg/(kg·d),日最大剂量为800mg,注射4d后,如未发现毒性,接着改为每次6mg/kg,每2日1次,共用4次,间歇4周再开始下一疗程,并根据疗效及耐受情况调整剂量。静脉滴注:15~30mg/(kg·d),在6~8h内缓慢滴注完毕,连用10d为1疗程。口服:150~300mg/d,分次服用,总量10~15g为1疗程。外用:5%霜剂或10%、5%丙二醇溶液剂抹擦。
【药物相互作用】:
许多药物可与本品联合应用以提高其活性,但也增加其毒性。临床上与本品联合应用的药物有:①氨甲蝶呤:通过抑制嘌呤代谢和增加细胞池磷酸核糖焦磷酸盐(PRPP),氨甲蝶呤可增强本品合成代谢,增加RNA中的掺入,加快本品的活化。因此,当氨甲蝶呤用在本品前,可增加本品活性。②干扰素:减少胸苷酸合成酶的“反跳”合成。③醛氢叶酸:增强对胸苷合成酶的抑制。④顺铂:增强DNA链断裂,继发配对减少,增强对胸苷合成酶的抑制。⑤尿嘧啶:减少RNA掺入。⑥左旋咪唑:治疗结直肠癌时联合应用本品可降低疾病的复发率,提高术后存活率。⑦环磷酰胺:可提高本品的活性,也增强了细胞毒性。
【不良反应】:
本品毒性反应严重,主要为对骨髓和胃肠道的毒性,不良反应的最早症状为厌食和恶心,继之胃炎、腹泻。全胃肠道黏膜溃疡可导致暴发性腹泻、胃肠道出血、休克和死亡。本品大剂量单次给药的主要毒性为骨髓抑制作用,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贫血亦可发生。其他不良反应有脱发、指甲变化、皮炎、皮肤色素沉着和萎缩、急性和慢性结膜炎、心肌缺血、可逆性小脑共济失调等,有的病人脊髓鞘给药后会发生脊髓病。长期输注本品可发生伴有疼痛、红斑和脱皮的手足综合征。久用产生耐药性。
【注意事项】:
15~30℃处储存,避免冷冻。如有沉淀形成,可在60℃温热,使重新溶解。肝功能不良者和营养状况差的病人用药应谨慎,使用时需要监护用药,治疗中应避免长期暴露于紫外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