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世界史学习手册

世界三大宗教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北京大学出版社《世界史学习手册》第305页(6544字)

宗教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宗教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它是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最初是作为人们自发信仰产生的,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不断演变的。人类进入阶级社会,阶级压迫和剥削制度所造成的苦难是宗教存在和发展的主要根源。统治阶级总是利用宗教作为麻痹人民斗争意志的工具,于是宗教根据统治阶级的需要,逐渐出现了宗教组织,出现了管理宗教的专职教务人员和教阶体制,形成了各自的教义、清规戒律和祭仪制度。世界性宗教,其教义着眼于全人类的灵魂问题,而不局限于个别民族范围,要传播到世界各地,它的礼仪规戒就要能适应世界上各种不同民族风俗习惯。世界上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都是进入阶级社会后形成的,它们又都是在统治阶级的支持下逐渐发展为世界性宗教的。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它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由于宗教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将长期存在,只有全世界完全实现共产主义,彻底铲除了它的根源和生存条件,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由于“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是影响社会历史发展的因素之一,不批判宗教神学就会给历史唯心主义留下活动的地盘,也不能正确认识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都有比较悠久的历史,它们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已经渗透到了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政治制度、经济生活、风俗习在惯等各个方面。而且,现在它们在全世界的广大地区仍有着很大影响。我们在学习世界历史和研究其它国际问题时,往往会涉及三大宗教问题,为此,我们必须注意对世界三大宗教的研究。下面对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作一些简单介绍。

基督教

基督教是公元一世纪时,在巴勒斯坦创立的。早期基督教宣扬救世主将降临人世,解脱苦难,“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因此,它赢得了奴隶的拥护和信仰;受到罗统治者的迫害。基督教认为人类从始祖起就“犯了罪”,并在“罪中受苦”,只有信仰上帝,赦掉原罪,死后才能得救,升天堂。所以很快又被统治阶级所利用,成为它们维护统治的精神武器。公元三一三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了“米兰敕令”给予其合法的平等地位。到四世纪末又将基督教定为罗马帝国国教。

欧洲中世纪时,基督教适应封建关系,建立起封建神权统治。教皇、大主教、主教、各修会的会长或修道院长及其他高级僧侣,都变成了有封建特权的贵族阶层。教会还想尽一切办法向人民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其中什一税是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向居民征收的一种宗教税。什一税又分为:大什一税(粮食)、小什一税(蔬菜)、血什一税(牲畜)等。说是按个人财产或收入的十分之一上缴,但税额往往超过纳税人收入的十分之一。不仅如此,教会还把哲学、政治、法律等都控制在自己手里。并以镇压异端为名,残害人民。这说明基督教在中世纪起着巩固、维护封建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的作用。

基督教会随着东西罗马帝国的形成,到1054年发展成为两个教会。西部教会发展成为罗马公教,即天主教;东部教会称东正教,十六世纪时,随着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西部天主教教会内部爆发了规模空前的宗教改革运动。德国僧侣路德首先发难,成为宗教改革的开拓者,宗教改革运动在西欧各国迅速展开,这实质上是欧洲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伟大斗争,是一次大规模的社会政治运动。通过宗教改革,逐步出现了一些符合资产阶级或新兴民族国家统治阶级利益的新宗派。德国、丹麦、瑞典、挪威等北欧诸国建立路德教;法国、瑞典、尼德兰、苏格兰建立了加尔文教;英国成立了安立甘教。这些新宗派,统称为“新教”。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并称为基督教的三大派别,它们的基本信仰是一致的,只不过是在是否承认罗马主教的教皇地位和在教会。礼仪上有分歧罢了。基督教诸派具体情况参见附表:(见308页)

在近代,基督教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作为侵略工具,而由欧洲传到了世界各地区,所以基督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确立的。

基督教的经典是《圣经》,包括《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旧约圣经》是从犹太教承下来的,《新约圣经》是基督教本身的经典。

基督教的一般教义是:①宇宙万物都是上帝所创造。②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姓偷吃禁果,使整个人类犯下了原始罪过,这是人类一切罪恶和灾祸的根由。人又无法自己补偿,只有救世主耶稣才能为人赎罪。③人无法摆脱罪责和苦难,只有相信救世主耶稣基督才能得救,得救者死后灵魂皆升入天堂,与上帝同享永福。不信耶稣基督不悔改者死后,灵魂要被抛入地狱受处罚。

基督教的主要节日:圣诞节、复活节、圣灵降临节。圣诞节是纪念耶稣基教诞生的节日,教会规定每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守此节。复活节是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据尼西亚公会议规定,每年春分月圆后第一个星期日(于三月二十一日至四月二十五日之间)为复活节。圣灵降临节是纪念耶稣复活后第五十天差遣圣灵降临,其门徒领受圣灵的节日,教会规定每年复活节后第五十日为圣灵降临节。

基督教内部因在历史上形成许多不同教派,在组织机构上,各教派又有所不同。天主教的最高首领是教皇,下属的神职有枢机主教(亦称红衣主教)、大主教、主教、神甫(神父)、修士、修女。东正教内设有牧首、都主教、大主教、主教、大司祭、司祭、辅祭、修士等神职人员。新教的教派相当多,教会制度主要分为主教制、长老制、公理制等。新教的教牧人员主要有牧师、传道员和义工等。

十六世纪中叶西欧基督教诸派简表

基督教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七世纪初在阿拉伯半岛创立的。中国旧称伊斯兰教为“回教”、“清真教”、“天方教”等。

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穆罕默德,他于公元五七〇年出生在麦加个没落贵族家庭。六一〇年,穆罕默德四十岁时,创立伊斯兰教,并开始传教。因遭到麦加贵族的反对和迫害,六二二年带领信徒迁往麦地那。此后,穆罕默德在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方面确定一系列制度,建立政教合一的宗教公社,以巩固自己的力量。六三〇年,穆罕默德攻占了麦加,麦加贵族妥协皈依了伊斯兰教。第二年,阿拉伯半岛统一,伊斯兰教成为半岛的统治宗教。

穆罕默德死后,阿拉伯国家对外进行了大规模的征服战争。伊斯兰教开始向半岛以外传播。八世纪中叶,阿拉伯形成了东起印度河流域,西临大西洋,疆城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伊斯兰教也随之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世界性宗教。此后,在倭马亚王朝、阿巴斯王朝、奥斯曼帝国几个时期,伊斯兰教进一步在欧、亚、非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但是穆罕默德死后,围绕争夺继承权问题,伊斯兰教内部开始分裂,逐步形成逊尼派和什叶派。逊尼派拥护当权派的统治,反映各个时期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得到历代哈里发或政府的支持,被称为“正统”派,发展较快,教徒居多。什叶派在不同历史时期,代表了一定的阶级和政治集团的利益,有时也反映被压迫阶层和集团的要求。它作为伊斯兰教内的“异端”教派受到了排斥和打击,处于被压制的地位。两派斗争是伊斯兰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反映,它贯穿了整个伊斯兰教的历史,并波及至今。

伊斯兰教的经典是《古兰经》。“古兰”系阿拉伯文的音译,意为“诵读”。《古兰经》是穆罕默德在二十三年(610-632)传教过程中颁布的经文,宣讲的是一系列有关宗教和社会主张的言论。《古兰经》共三十卷,一百一十四章,六千二百余节;前八十七章出于麦加,是伊斯兰教兴起时期的作品,多为教义;后二十七章出于麦地那,是胜利时期的作品,主要是教律和规章。《古兰经》被伊斯兰教视为最高经典和最根本的立法依据,在穆斯林的宗教与世俗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是:信仰安拉和诸天使,以《古兰经》为“天启”经文,认为穆罕默德为“封印”使者,相信死后复活及末日审判,以及一切皆由安拉前定。伊斯兰教信奉的“安拉”即上帝的意思,认为安拉是宇宙中唯一的神,能创造万物,主宰一切,所有自然和社会现象都被说成是安拉预先安排好的,人是不能知道也不能改变的。伊斯兰教把受神的启示负有宗教使命的人称为“使者”。认为“使者”是受安拉之命传播教义,拯救众生的“先知”,“先知”是能直接领受安拉启示,能作出预言的人。穆罕默德是安拉最后的“使者”。伊斯兰教认为,“世界末日”之时,所有死人的灵魂复活,都要逐个地接受安拉的“末日审判”,皈依安拉为唯一的神并作善事的人将永居天堂,反之则堕入地狱。

伊斯兰教规定的五项基本功课是:念功、拜功、斋功、课功和朝功。一、念。即念经祈祷。指教徒口诵清真言:除“安拉外,再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以此来表白和加深自己的信仰。二、礼拜。就是穆斯林朝向麦加克尔向安拉礼拜。伊斯兰教拜制和礼仪主要有:①每日五次礼拜,分别在晨、响、晡、昏、宵五个时间内举行。②每周星期五后举行主麻拜。③每年开斋节和宰牲节的礼拜举行。三、斋戒。在斋月(伊斯兰教历九月)里封斋一个月,每天自日出前到日落,禁绝一切饮食和房事等。以此向安拉赎罪。四、天课。这是一种“奉主命而定”的宗教赋税,教徒资财达到一定数量时,每年按规定税率纳课。五、朝觐。伊斯兰教规定,凡身体健康有经济条件的穆斯林,一生中须去麦加朝觐一次。

伊斯兰教有两大宗教节日:开斋节和宰牲节。伊斯兰教规定,在斋月最后一天寻看新月,见月的次日即为开斋节、并举行会礼和庆祝活动,如不见月,则继续斋戒,开斋节顺延(一般不超过三天)。宰牲节在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举行。这天是朝觐者在麦加活动的最后一天。相传“先知”易卜拉欣受安拉的“启示”,以杀儿子来考验他对安拉的忠诚,当正要执行时,安拉又命以代替,阿拉伯人按这一传说把该日定为宰牲节。每逢此日都宰杀羊等,以示纪念。

伊斯兰教还有一些较严的饮食规定。禁止饮酒,不吃自死物、血液和肉。此外,伊斯兰教还规定,教徒死后要进行土葬。

佛教

佛教是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在古印度出现的,它的创始人是悉达多·乔答摩。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时期,古印度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当时,种姓制把人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释迦牟尼属刹帝利种姓,自幼曾受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二十九岁时,有感于人生的各种苦恼和对当时婆罗门教的不满而出家,苦修六年,三十五岁时创立了佛教。佛教反对“婆罗门第一”,在因果报应和修行解脱方面主张“四姓平等”。他创立的佛教反映了奴隶主贵族和工商业主、高利贷者的利益和需要,受到刹帝利、吠舍种姓的支持,所以,佛教很快传播开来。

随着古代印度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佛教内部因对教义认识的分歧形成部派佛教。再到一世纪左右时,产生大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把以前佛教贬称为小乘。乘是“道路”的意思,大乘即“大道”。七世纪以后,随着印度出现封建割据的历史背景,大乘佛教一部分派别同婆罗门教混合形成密教。十三世纪初,因由印度教的兴盛和佛教的内部宗派斗争,佛教在印度消失。经过六个世纪,佛教又从斯里兰卡传入印度,所以十九世纪,佛教在印度又有所复兴。

佛教成为世界性宗教,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就开始由古印度先后向外传播。向北传入中国,又由中国先后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这些国家的佛教以大乘为主,称为北传佛教。传入中国西藏的佛教,又向北传入内蒙古和蒙古、不丹、锡金、尼泊尔、苏联西伯利亚等地,这是北传佛教中的藏传佛教。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它是在西藏地区形成的中国佛教的一支,是由印度传入的密教、汉族地区传入的大乘佛教与西藏原始宗教相结合的产物。从印度向南传入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东南诸国的佛教,称为南传佛教,以小乘为主。南传佛教的教义较接近原始佛教的教义,还保持某些早期的戒律传统。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佛教也传入欧美的一些国家,目前在欧美一些国家也有许多佛教组织和研究机构。

佛教相传其经典是释迦牟尼口头传诵给弟子,再由后世书写成文。由于佛教的宗派甚多,不同的教义亦多。因此,佛教的经典繁多。其经籍总称为三藏,即“经藏”、“律藏”、“论藏”。三藏又分别分为大乘经、小乘经;大乘律、小乘律;大乘论、小乘论。

佛教的主要教义是:“四谛”、“十二因缘”、“三世轮回”、“因果报应”等。“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谛”是真理的意思,四谛即四个神圣的真理。苦谛讲世间一切都是“苦”,人生有生、老、病、死、怨、憎等苦;集谛指人间苦难的形成原因;灭谛指佛教一切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境地;道谛是指达到涅槃的理论和方法。“十二因缘”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个部分,这十二个部分互为因果循环的环节,是前世、今世、来世轮回说的基本理论。佛教宣扬的“因果报应”、“三世轮回”,即认为一切有生命的物质都在不断反复轮回循环,以为今世人们的贫富穷达,是前世善恶的作为所造成的结果;今世所作的善恶,又必将导致后世的福祸报应。

佛教同其它宗教一样,有自己的一系列制度,由于佛教有着较长的发展历史,是世界性宗教,遍布世界各地,并且存在众多的宗派,所以,佛教的寺院组织和僧伽制度有所不同,而且十分复杂。佛教教徒出家或在家的都要受清规戒律的束缚,但每个国家和每个时期的戒律规定,又有所不同。

佛教的重要节日有佛诞节、成道节和涅槃节等。佛诞节是纪念释迦牟尼诞生的节日。佛教徒在这天要在佛寺举行诵经法会,并根据佛教的传说“佛生时喷香雨浴佛身”,用各种香水灌洗佛像,还要举行一些其它的庆祝活动。佛诞节的时间各地不一,中国汉族等地区一般是夏历四月初八。

成道节也称“佛成道日”、“腊八”。据佛教传说释迦牟尼成道之前,苦行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此时遇到个牧女给他乳糜.食后端坐菩提树下沉思,于十二月八日“成道”。成道节就是纪念此事的,中国佛教徒每逢阴历十二月八日这天用米和果物来煮粥供佛,称为“腊八粥”。吃“腊八粥”逐渐变成中国民间的一种习俗。

涅槃节是纪念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逝世的节日。涅槃节佛教寺院要举行涅槃法会,挂释迦牟尼涅槃图像,诵《遗教经》等活动。因为北传佛教与南传佛教对释迦牟尼生卒年月有不同的说法,所以,这一节日的时间对各国来说则不统一。北传佛教认为释迦牟尼死于公元前四八五年二月十五日,中国、朝鲜、日本等国的大乘佛教一般以每年夏历二月十五日为“涅槃节”。南传佛教认为释迦牟尼死于公元前五四三年,并以这年作为佛历纪元年,按这种纪元,公元1987年则为佛历2530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