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QC小组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山大学出版社《质量工作者手册》第401页(1089字)
日本的QC小组来源于美国。60年代初,美国统计质量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概念、方法传入日本,在世界着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和朱兰两位美国博士的传授和帮助下,日本于1962年成立了第一个“质量圈”,随后在各大公司开展了“质量圈”活动,并取得了显着成效。由于日本全国上下强调全员参与质量管理,认为“质量圈”活动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质量,因而又取名为QC小组。
30多年来,日本广大企业始终坚持开展QC小组活动,每年新登记注册的小组数约为1.5万个。至1992年,全日本登记注册的小组为35万个(指在日本科技联登记注册数),参加QC小组活动的人数达550万余人,占日本职工总数的10%,居世界第一。日本在全国各地设立9个QC小组支部,负责组织和推动各地区QC小组活动。每年各地召开的QC小组大会达185次之多,平均每两天一次。
(1)日本QC小组的宗旨。一是发挥人的能动作用,调动人的积极因素。二是改善管理,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三是尊重人性,创造心情舒畅的工作、生产环境。
(2)日本QC小组活动的日标。一是提高生产第一线管理人员的领导艺术,以提高管理能力为目标,并要求以自我启发、互相启发达到目的。二是全员参加QC活动,以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增强员工的质量意识为目标,达到改进质量的目的。三是深入开展QC小组活动,以实现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为目标,达到保证提高质量、占领市场、赚取利润的目的。
日本已故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认为:“要使企业基础稳定和发展,日本人民生活不断向上,世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必须本着这些目标,去开展QC小组活动。”日本科技联盟QC小组本部的信念:“QC小组应该在全日本普及,这是为了给个人、车间、企业和全日本以及全世界带来幸福。”并认为QC小组是创造质量的人材,是质量革命的原动力,能够培育劳动者新形象。
(3)美国对日本QC小组活动的评价。从60年代以来,日本在国际市场上的突出地位,促使美国的经济界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开始研究日本是如何进入世界经济强国的问题。研究结果认为,日本能有压倒他人的竞争力量,有最高的经营技术,从而导致了惊人的商业成就,其中QC小组活动是日本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日本兴起的一种参与管理技术,是力量的源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