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实用正骨手册

针刺疗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正骨手册》第362页(2535字)

(一)针刺疗法基础 针刺疗法在骨伤科临床上应用广泛,且历史悠久。是利用不同的针具,在人体的一定部位上,施以不同的手法,或刺入肌体,或叩击体表,给予一定的刺激,激发经络之气,提高肌体的功能,从而使人体恢复健康。针刺疗法不仅对骨折、伤筋有效,且对气血不和、手足挛急、四肢不遂、筋骨疼痛等疾患疗效良好。如配合运用灸法则收效更佳。

针灸治疗根据脏腑、经络学说,运用“四诊”诊察病情,进行“八纲”辨证,将临床上各种不同症候进行分析归纳,以明确疾病的病因病机,疾病部位在脏在腑、在表在里;疾病的性质属寒属热、属虚属实,以及病情的标本缓急。然后,根据辨证给予相应的配穴处方,依方施术,以通其经络,调其气血,使阴阳平衡,脏腑功能得以改善。

1.治疗原则 针刺治病,对邪气盛满者多用泻法,以泻其实邪;正气不足者多用补法,使正气充实。若属热邪,应用急刺法或刺出血,以疏泻其邪热;若寒邪过盛,脏腑经络之气凝滞,当用留针法,以使阳气来复而松散寒邪;若气血瘀滞,闭阻经络时,用出血法,以祛其瘀;若阳气不足而脉陷下时,则宜用灸法,以升阳举陷;若非他经所犯而本经有病者,取本经腧穴,以调其气血。因此,运用针刺治病时,必须根据中医理论,运用望、闻、问、切四诊配合其他方法,进行八纲辨证,方能确定治疗原则。

2.配穴处方的基本原则 针刺治病,是利用针刺某些腧穴来完成的。所以腧穴的选用、处方的组成与疗效有密切的关系。临床上配穴处方应在辨证论治的原则下,综合腧穴的功能、特性,来调配酌处,做到有方有法,灵活多变。临床应用有以下三种。

(1)局部取穴 每一腧穴都能治疗所在部位和邻近部位的病症,多用于治疗局限的病变,如关节扭伤等。

(2)远部取穴 根据阴阳、脏腑、经络学说和腧穴的主治功能,在病痛较远的部位取穴,即病在上者,取之下,病在下者,取之上,病在头者,取之足。如腰痛取委中、昆仑等穴。

(3)随症取穴 是针对全身性的某些症候,结合腧穴的功能及其主治所采用的一种取穴方法。

3.针刺方法 毫针是针刺治病的主要针具,临床应用最广。

(1)针刺前的准备 选择针具,应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形体的强弱、病情的虚实、病变的表里和所取腧穴的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还应检查针身有无弯曲,针尖是否带钩或过钝等情况。

选择体位:为了便于操作和显露腧穴,防止晕针、滞针等,应尽量采用患者舒适而能耐久的体位。主要有: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等。

消毒:针具可用高压、煮沸或75%酒精浸泡消毒。腧穴部位的消毒,用75%酒精棉球拭擦即可。

(2)行针与得气 行针亦称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的针刺手法。得气亦名气感,即将毫针刺入腧穴后,患者在针下出现酸、麻、胀、重感;医者感觉到针下有沉紧感觉。临床上一般是得气迅速时,疗效较好;得气慢时效果差;若不得气时,就可能无治疗效果。针刺后如未得气,要检查取穴和针刺角度是否正确,如不是这种原因影响得气,就须用提插、捻转等手法行针,以便得气。

(3)常用补泻手法 由于病有虚实,故针刺时必须采用相应的补泻方法。补是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泻是疏泻病邪,使元气的功能恢复正常,以达治疗目的。常用补泻手法有:

①捻转补泻 针下得气后,捻针的拇指偏重向前为补,反之为泻。

②提插补泻 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将针上下提插,反复重插轻提为补,反之为泻。

另外还有疾徐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平补平泻以及烧火山、透天凉等手法,临床上可相互配合应用。

(二)针灸疗法在骨伤科的应用 骨伤科绝大多数疾病所出现的症状,不外疼痛、肿胀、功能障碍。针刺疗法具有通经活络、宣通气血、调整阴阳等作用,从而达到止痛、消肿、解痛的目的。对一些损伤重病,如外伤性截瘫等,也有较好的效果。

1.常见软组织损伤的治疗 软组织损伤,祖国医学统称为伤筋。针刺治疗落枕、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腰部急性扭伤、积累性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坐骨神经痛、四肢关节急性伤筋、慢性劳损及骨性关节炎等,都获得良好效果。

2.骨伤科其他疾患的治疗

(1)创伤性休克 多由严重创伤,如骨盆骨折、股骨干骨折及大量失血等原因引起。发病突然,病情复杂,需针对原因采取不同治疗方法。针刺可作为抢救的辅助措施。

(2)外伤性截瘫 因脊髓损伤所致,是脊椎骨折脱位的严重并发症。脊髓的解剖位置、生理功能与针灸学描述的肾脉相似,肾脉总督周身之阳经,手、足之阳均与其相会。所以,外伤性截瘫的临床表现与肾脉受累、经络阻塞有密切关系。针灸可以疏通肾脉、镇痛起痿,是外伤性截瘫常用治法之一。

(3)小儿麻痹后遗症:系因脊髓质炎病毒侵害脊髓灰质前角运动神经元所致,受累肢体呈弛缓性瘫痪,以下肢多见,属“萎症”范畴,根据“治萎独取阳明”原则,针灸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病部取穴,并根据病情采用补法或泻法。

上一篇:拔火罐疗法 下一篇:实用正骨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