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药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内科药物手册》第455页(1214字)
咳嗽、咯痰、喘息是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症状,而且三者之间往往存在关联,有时甚至互为因果。如积痰可刺激呼吸道引起咳嗽,而咳嗽反过来可以将痰及异物咯出,起到反射性地保护作用;呼吸道有炎症时,黏液不能及时排出而形成黏痰,此时若过度地使用镇咳药物,反而不利于痰液的排出,治疗时应针对病因进行防治,必要时辅用止咳药和祛痰药以缓解症状。哮喘是多种原因造成的肺部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常表现为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伴有呼吸道充血水肿,黏液分泌增加,造成气道狭窄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咳嗽反射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及延脑的咳嗽中枢等环节组成。药物只要抑制该反射弧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产生镇咳作用。镇咳药按其作用部位,可分为中枢性、外周性及混合性镇咳药3类;按其成瘾性可分为成瘾性和非成瘾性两类。目前临床常用的镇咳药大多为中枢性镇咳药,它们镇咳作用强而迅速,疗效可靠。但其中有些药物反复应用易成瘾,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其中非成瘾性的有喷托维林、氯哌啶、双苯哌丙酮等。外周性镇咳药有苯佐那酯、那可丁、苯丙哌林、奥索拉明等。兼有中枢和外周混合作用的有喷托维林。
祛痰药是使痰液稀释、黏稠度降低,继而使痰液易于咳出的一类药物。根据其作用原理可分为以下4类:稀释性(恶心性)祛痰药:口服后刺激胃黏膜,引起轻度恶心,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分泌物增加,由于气管、支气管腺体中浆液腺多于黏液腺,结果使痰液稀释,易于咳出,如氯化铵、愈创木酚甘油醚;黏液溶解性祛痰药:作用于痰液中的黏性成分,使痰液中的糖胺聚糖(黏多糖)纤维裂解,或抑制黏液腺、杯状细胞中酸性糖蛋白合成,或使黏蛋白中的二硫键断裂,或分解蛋白而使痰液黏稠度降低,使痰液易于咳出,如溴己新等;刺激性祛痰药:一些挥发性物质,吸入其蒸气对呼吸道黏膜有温和的刺激作用,使黏膜轻度充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温热的水蒸气吸入后,能湿润呼吸道,促使黏痰容易咳出。此外,它们还具有消毒防腐作用,对呼吸道能起微弱的抗菌消炎作用,如桉叶油、安息香酊、松节油等;其他类:以氨溴索为代表的新型祛痰药作用机制与上述不同,它能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形成,调节痰液中浆液与黏液的分泌,协助黏液纤毛运动,促进痰液排出。
凡能缓解喘息症状的药物统称为平喘药。根据现有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平喘药物依其作用原理可分为β2受体激动剂、茶碱类、抗胆碱能药物、α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细胞膜稳定剂、抗过敏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8类。
值得重视的是,近年来对肺损伤的研究日益深入,肺表面活性剂类制剂等药物的面市,更是提高了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愈率,也可能有益于成人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SARS)的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