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脉的标本与根结知要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针灸经验处方手册》第11页(822字)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标本”的运用相当普遍。如述发病先后时,常把先病称本而后病称标。人体正邪相峙时,则称正气为本而病邪为标。在经络学说中运用“标本”,是指经络的上下部位。十二经脉的内外,阴阳营卫之气互相依赖,周流全身,在这样的循环传注中,人体的上和下、四肢和躯干是相互对应的,在反映病候和临床治疗时有其一定的规律可循,因此采用“上为标下为本”的标本理论,并逐渐发展成为四肢为本,头面躯干为标的经脉标本理论,是治疗取穴时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的理论依据之一。

标本根结理论是在经脉循行分布和气血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经气上下、内外的对应关系,从而更好地阐述了头面、胸腹、背与四肢远端部位腧穴的主治功能特点。

标与本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上的上下对应关系。十二经脉的标与本,大体上“本”在四肢,“标”在头面、躯干。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十二经脉以四肢末端的井穴为“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又称“四根三结”。

十二经脉的根与本,结与标,位置相近或相同,意义也相似。根与本部位在下,皆经气始生始发之地,为经气之所出。结与标部位在上,皆经气归结之所。但它们在具体内容上又有区别,标本的范围较根结广,即“根之上有本”,“结之外有标”,标本强调经脉分布上下部位的相应关系,即经气的集中和扩散,而根结强调经气两极间的联系。

标本根结理论补充说明了经气的流注运行情况,即经气循行的多样性和弥散作用,强调了人体头、身与四肢的密切联系,对指导临床辨证与取穴治疗具有意义,为针灸临床中四肢肘、膝以下的特定穴,治疗远离腧穴部位的脏腑疾病、头面五官疾病;头、身穴位治疗四肢疾病,以及“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