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简明禽病防治技术手册》第26页(1366字)

禽痘是家禽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以在家禽的无毛或少毛的皮肤上出现痘疹,和/或在口腔、咽部黏膜形成纤维素性坏死性假膜为特征。禽痘目前仍是我国主要的禽病之一。

一、病原学

禽痘病毒属于痘病毒科禽痘病毒属。禽痘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强。

二、流行病学

禽痘主要发生于和火鸡,幼鸽也可发生,鸭、鹅等水禽的易感性很低。禽痘病毒可通过皮肤或黏膜的伤口感染,蚊子等吸血昆虫在传播中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禽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秋、冬两季最易流行。各种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禽都能感染,但以雏禽和中年禽最常发生,雏禽死亡率高。

三、临床症状

禽痘的临床症状可分为:皮肤型、黏膜型和混合型三种病型。

皮肤型:在鸡的无毛或少毛处,特别是在鸡冠、肉髯、眼睑和喙角,以及泄殖腔周围、翼下、腹部和腿等处,出现灰白色的小结节、红色的小丘疹,黄色或灰黄色绿豆大的痘疹,由于痘疹相互融合形成干燥、粗糙、呈棕褐色大的疣状结节,突出于皮肤表面。可发展成坏死性痘痂,因痂皮脱落形成瘢痕。病鸡一般没有全身症状,但严重时可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消失,体重减轻等症状,并死亡。产蛋鸡的产蛋量显着减少或完全停产。

黏膜型:又称白喉型。主要在鸡的口腔、咽喉和气管等黏膜表面形成一种黄白色的小结节,稍突起于黏膜表面,并融合形成一层黄白色干酪样的假膜,覆盖在黏膜上面。病鸡呼吸和吞咽障碍,表现出张口呼吸,发出“嘎嘎”的声音。多发生于小鸡和中鸡,死亡率高,严重时可达50%。

混合型:表现为皮肤和黏膜同时发生病变,病情严重,死亡率高。

四、病理变化

皮肤型的禽痘,其病变如临床症状所见。在病禽皮肤上可见白色小结节、痘疹、坏死性痘痂和痂皮脱落的瘢痕。黏膜型的禽痘可见口腔、咽喉部以及气管黏膜出现溃疡,表面覆盖有纤维素性坏死性假膜。

五、诊断与防治

1.诊断 由于禽痘的临床表现比较典型,因此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一般可作出准确诊断。确切诊断可在实验室进行禽痘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和相应的血清学方法鉴定。

2.防治 发病禽无特效治疗药物,一般不作治疗。对发病禽群,应采取隔离、消毒等防疫措施。必要时,可采用一些对症疗法。在饮水中加入抗生素可防止继发感染。应严格处理死亡禽,防止散毒。

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禽痘的有效手段,可使用鹌鹑化鸡痘弱毒疫苗对鸡群进行免疫接种。加强禽群的卫生、消毒、饲养管理和消灭蚊、虫对预防禽痘也有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