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结核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简明禽病防治技术手册》第66页(992字)

禽结核病是禽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以禽的渐进性消瘦、贫血、产蛋量减少或不产蛋,各组织器官形成结核结节为特征。

一、病原学

病原为分枝杆菌属的禽结核分枝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对化学药剂的抵抗力也较强。对常用的磺胺类药物和抗生素均不敏感,链霉素、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利福平等药物,有抑菌或杀菌作用。

二、流行病学

禽结核分枝杆菌主要感染家禽和鸟类,及其他动物也有易感性。各种品种和不同年龄的家禽均可感染。病禽是主要的传染来源,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该病潜伏期长,多呈慢性,因此,多见于成年和老龄的、鸭、鹅等家禽。禽舍的环境卫生不良、消毒不严、管理不善、饲养密度过大、阴暗潮湿、通风不良可促进该病的发生。

三、临床症状

病禽精神差,食欲不振或废绝,被毛粗乱,不愿活动,呆立,缩颈闭眼,鸡冠萎缩,肉髯苍白,渐进行性消瘦,产蛋量下降,可达30%以上,严重可停产。水禽不愿下水。受精率和出雏率下降。关节受到感染可表现出跛行或翅膀下垂,或有顽固性腹泻。病禽最后衰竭死亡,病程2~3个月或持续1年以上。

四、病理变化

死禽的剖检病变表现为贫血、消瘦和在肝、脾、肠道等内脏器官上出现黄灰色干酪样结节。结核结节呈单个或多发弥散性存在,内容物呈黄白色干酪样坏死,结节周围有一层纤维素性包囊。

五、诊断与防治

1.诊断 对该病的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和实验室的微生物学检测、变态反应和血清学试验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2.防治 禽结核病具有公共卫生意义。养禽场发现结核病时,应及时进行处理。发病禽一般不作治疗,病死禽焚烧或深埋,感染禽群应作淘汰处理。对禽舍和污染的环境进行彻底清扫和消毒。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