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脊髓损伤

其他

书籍:脊髓损伤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山大学出版社《脊髓损伤》第272页(1724字)

一、抗炎措施

由于外伤所导致的炎症为发现新的控制SCI后的神经元损伤的药物提供了新的作用位点。目前有证据显示炎症可能是药物治疗的一个有效靶点,尤其是当干预治疗的机会很大的情况下(例如,炎症反应发生在SCI后的数小时而且是组织损伤发展的一部分)。在Taoka等最近的研究中,氮芥导致白细胞的损耗,也能降低损伤部位的白细胞数量,这与功能的改善有关。在同一项研究中,gabexat(加贝酯)mesilate(甲磺酸盐),一种人工合成的蛋白酶抑制剂,明显降低了由于挤压导致的SCI后的功能不全。这一有利的作用是在啮齿动物模型实验中,氮芥较MP和GM-1能明显改变白细胞功能。由于巨噬细胞在外伤后也会聚集到受伤的部位,所以其在脊髓继发损伤中也发挥重要作用。有人设计用被包裹的脂质体选择性地耗尽外周巨噬细胞,结果表现出明显的后肢功能改善;并发现,其能减少损伤部位脊髓空洞的形成和加强轴突的再生。临床前期研究资料表明,选择性阻断炎症前细胞因子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总之上述研究结果提示选择性的控制特定种类的细胞和白细胞/内皮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是SCI治疗的一个潜在治疗靶点和辅助治疗。尽管近期临床前期的研究已证明用抑制COX 2(NS-398)、嗜中性胰肽酶E(ONO-5046)和细胞因子抑制剂(vMIPⅡ)来控制炎症反应利于SCI后的治疗,但没有抗炎药物用于SCI治疗的最后进展的报道。

二、钙通道拮抗剂

脊髓损伤后细胞外钙内流超载,伤处周围的钙也流入组织,使组织总钙和细胞内钙都过度增加。内钙超载的细胞已被认为是神经细胞死亡共同的最后途径。这为钙通道拮抗剂的使用提供了作用靶点。许多研究者将钙通道拮抗剂用于治疗脊髓损伤。尼莫地平、尼卡地平、尼莫通均为脂溶性药物,易透过血-脑屏障,选择性地阻止钙经细胞膜上的慢通道进入细胞内,减少钙的内流,可减轻脊髓损伤后继发性损害。

脊髓损伤后损伤节段的进行性脊髓血流量下降在脊髓继发病变中起重要作用。Ca2+在创伤后缺血和缺血性细胞死亡的发病机理中发挥关键作用。脊髓损伤后细胞内Ca2+超载,损伤部位周围的Ca2+也流向损伤组织,使组织总Ca2+和细胞内Ca2+都过度增多,细胞内Ca2+的超载已被认为是神经细胞死亡的最主要途径。1984年,Faden首先应用钙通道拮抗剂尼莫地平于动物实验中,发现其能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国内研究者用尼莫地平进行动物实验脊髓损伤治疗,并与地塞米松进行对比,发现脊髓神经功能评分、病理组织学方面的观察指标均明显优于后者。

脊髓损伤后灰质出血、坏死发生在先,白质病理变化较迟,伤后12h开始出现轴突退变,坏死发生在18~24h后,48h达稳定状态。保存周围白质则是截瘫恢复的解剖学基础,伤后尽早终止继发病理改变,可最大限度地保存白质功能。尼莫地平为二氢吡啶类钙通道拮抗剂,可与中枢神经的特异受体结合,调节细胞内Ca2+的水平,使之保持正常生理活性。其早期应用,通过抑制Ca2+活性紊乱,减轻损伤脊髓继发病理改变,从而使脊髓损伤常规用药无配伍禁忌,适应于临床治疗。但Faden、Holtz等发现钙拮抗剂对组织病理和神经功能无明显影响,故其应用尚存争议。

三、亲神经免疫配体

环孢素A和FK-506是被证实在缺血、外伤和神经退行性变实验模型中有神经保护作用的亲神经免疫配体。作为免疫抑制剂它们能通过血-脑屏障并已应用于临床。GPI-1046,一种新的亲神经免疫配体,最初由Guilford和Amgen研究肯定,但已被可结合神经组织中的FKBP-12的NIL-A所取代。NIL-A目前已进入SCI治疗的二期临床试验。Vertex制药公司正在研制一种可结合FK-506的结合蛋白(FKBP-12)的亲神经药物。

上一篇:阿片受体拮抗剂 下一篇:脊髓损伤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