褥疮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山大学出版社《脊髓损伤》第316页(4651字)
褥疮是截瘫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面积较大、坏死较深的褥疮,可使患者丢失大量蛋白质,造成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还可继发感染引起高烧、食欲不振、毒血症,甚至发生败血症,导致患者死亡。
一、褥疮的发生原因
(1)脊髓损伤患者,特别是在损伤早期,神经对于组织的营养作用发生变化,因此,神经机能恢复以前病人容易发生褥疮,伤后2~3周之内更是如此。
(2)脊髓损伤截瘫平面以下,皮肤失去知觉,缺少保护性反应。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皮肤汗腺等失去交感神经支配,血管扩张,皮肤营养失调,为发生褥疮的生理基础。
(3)截瘫平面以下所有运动机能消失,肢体、躯干不能随意活动,由于身体压迫时间过长,变压部位的组织发生缺血性坏死。
(4)粪、尿、汗等排泄物引起局部皮肤潮湿、刺激或腐蚀皮肤。
(5)其他如烫伤、感染、摩擦、碰撞、注射部位出现硬结液化等亦可引起慢性疮口。
二、褥疮的临床分度
Ⅰ°度:局部皮肤红、肿、发硬。
Ⅱ°度:局部皮肤紫红色,皮下有渗出物,形成水泡或有破溃。
Ⅲ°度:局部皮肤发硬变黑,坏死结痂,形成溃疡,有时露出筋膜、肌肉和肌腱。
Ⅳ°度:局部组织坏死加深,穿透深肌膜、肌肉或韧带而达骨与关节,骨表面变黑。
三、褥疮的好发部位
褥疮好发于经常受压迫的躯干及肢体骨性突出部位的皮肤,例如骶骨部、尾部、大粗隆部、跟骨部等,在这些部位,皮下即为骨性突起,其间无其他软组织作为衬垫。失去知觉及营养紊乱的皮肤,持续受压数小时,即可能缺血坏死。
然而受压部位因身体姿势不同而异。仰卧位姿势,经常受压迫的部位是骶骨部、髂后上棘、跟骨后面、肩胛冈及体部、脊柱骨折脱位后突畸形的棘突处等。侧卧位姿势,经常受压迫的部位有大粗隆部、外踝部。俯卧位姿势则为髂前上棘、髌骨等。在颈椎损伤合并高位截瘫病人,常须行颅骨牵引整复骨折脱位或作为术前准备,病人被强迫于卧位姿势,有时可发生枕后粗隆部的褥疮。这些都是截瘫病人早期好发褥疮的部位。
在截瘫后期,脊柱骨折脱位已经稳定或已经过内固定治疗,保持住脊柱损伤段的位置,可以允许病人起坐甚或下地活动,使经常受压迫的情况改变。在截瘫未恢复的病人,坐位姿势,经常受压迫的部位,有坐骨结节及骶尾骨关节处。恢复下地行走,但跟底负重区的皮肤知觉未恢复者,亦是受压或受摩擦发生压迫疮或神经性溃疡的常见部位。
在以上褥疮的好发部位中,除高位截瘫及极度消瘦衰竭病人,可发生枕部及肩胛部褥疮,俯卧位姿势的病人可发生髂前上棘部褥疮外,最好发的部位还是骶骨部、大粗隆、坐骨结节及跟踝部。而骶骨、骶尾、大粗隆及坐骨结节部可概括为臀骶部。
四、褥疮的病理
褥疮的病理过程可分为下列不同阶段:
(1)炎症浸润期:疮面及其周围组织炎症浸润明显,有扩散趋势。
(2)化脓坏死期:疮面感染化脓,分泌物较多,皮下、肌肉或韧带出现坏死现象。
(3)疮腔形成期:坏死组织逐惭脱落,分泌物减少,炎症已控制,露出肉芽疮面。有时因为皮肤及肉芽组织生长速度不一致,可形成瘘管或潜腔。有时在某些骨性突起处,如坐骨结节、大粗隆部位,由于长时间受压,皮下脂肪缺血、坏死,皮肤虽未破溃,或只有一个小窦道,但实际上在皮肤下方有一个较大且深的死腔,充满坏死组织,周围有纤维化增厚的囊壁。由于引流不畅,很快在该处向深部发展侵犯骨质,引起骨髓炎,称为闭合性褥疮。
(4)好转愈合期:炎症吸收,肉芽创面新鲜,疮口逐渐缩小、消失,疮面形成瘢痕而治愈。
五、褥疮的预防
(一)输送途中的预防
完全性截瘫病人,骨突部位持续受压数小时至十数小时,即可致皮肤坏死。故从发生截瘫之时开始,即需十分注意预防褥疮的发生。“良好的护理可以预防褥疮”,这句话说来容易做时难,特别是在输送途中,对脊柱骨折脱位的输送,规定使用非软性担架,保持脊柱伸直,防止再次损伤脊髓等要求,亦易使运送者发生错觉,误认为脊椎骨折脱位合并截瘫病人,需要平卧姿势,而不敢搬动。在火器伤伤员,常合并胸或腹部脏器损伤,更加重运送途中护理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如果运送途中的时间超过5~6小时或更多,则发生褥疮的可能大为增加。预防褥疮的发生,对截瘫病人是十分重要的,对此下述几点措施可供选择:①最好用直升飞机输送,以缩短途中时间。②在担架上配置海绵垫。③输送途中,每2~4小时应改变体位1次。不必翻身侧卧,而是使躯干向左或右各倾斜20°~30°略加改变受压部位。
(二)医院中预防
每2~3小时翻身1次,保持床单平整、干燥,受压部位皮肤清洁,经常按摩。每次翻身应保持脊柱伸直姿势,勿扭转。踝跟部垫以软垫,防止骨突出部位受压等是有效的预防褥疮的措施。做好这些工作,需要护理人员极大的责任心与热情,并坚持不懈。
有两种床适合于防止褥疮。一种是多块气垫床,此种床的床垫由许多组气囊组成,使各组气囊有规律地交替充气与放气,则身体的一个位置,即处于承重与不承重的交替状态中,从而预防一处持续受压而发生褥疮。即使如此,翻身护理仍不能免除。不过此床有助于防止褥疮的发生。另一种是翻身床,此床有两个床面,甲面呈平面时,乙面与之成45°角,翻身时,使床面改变角度,即原乙床面放平到平面时,甲面成45°角倾斜,病人卧于二床面之交角处,随着床面角度的改变,病人即呈成向左或向右45°倾斜的卧位。
六、褥疮的非手术治疗
发生褥疮后,给病人带来的危害是严重的,导致褥疮的因素如不能去除,则褥疮坏死范围可以越来越大。大的褥疮不但每日丢失大量蛋白,使病人营养情况每况愈下,甚至消耗成恶液质,并且创面感染、发热,有发生菌血症、败血症的危险。褥疮感染发生败血症,是截瘫病人死亡的第二个主要原因。因此,一旦发生褥疮,即应积极治疗。非手术治疗的方法如下所述:
(1)解除压迫:褥疮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局部组织受压而缺血坏死。只有勤于翻身,设法使褥疮部位不再受压,才能为愈合创造条件。
(2)改善全身状况:褥疮与患者全身状况有密切关系,全身状况好则褥疮愈合快。改善患者全身状况的方法有增加蛋白质及维生素的摄入量,适量输血,调整水与电解质平衡,应用抗生素等。
(3)处理局部伤口。
·Ⅰ°度褥疮:增加患者翻身次数,保持局部皮肤及床面干燥,以滑石粉或50%酒精涂擦伤口,并做轻手法按摩。
·Ⅱ°度褥疮:水泡未破者,于严格消毒后,用空针将水抽吸干净。水泡破溃已形成创面者,于局部涂以1%龙胆紫或10%~20%红汞酊,每天以红外线照射。后者既能使创面保持干燥,又能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照射完毕,用一薄层无菌纱布覆盖创面,以便创面透气,防止返潮,保持干燥。亦可用紫外线红斑量照射伤口周围,再用杀菌量照射肉芽创面。于局部应用紫外线照射时,创面不宜涂抹有色药物。
·Ⅲ°度褥疮:褥疮的范围较小者,剪除坏死组织,用生理盐水或有效抗生素溶液换药,为肉芽组织的迅速生长创造条件,可逐渐愈合。如果几处经常受压部位,如骶部、双侧大粗隆部都发生了褥疮,则即便是定时翻身,也不能做到褥疮部位完全免除受压,则各褥疮的愈合较慢或困难,此种情况即需外科手术治疗。
·Ⅳ°褥疮:可深及骨组织,骨皮层被感染发炎甚或坏死者,均适于外科手术治疗。大面积褥疮愈合后的瘢痕因不耐摩擦,于再度受压时常易破溃而难以愈合。后期截瘫病人起坐,压迫坐骨结节发生深部褥疮,难以愈合,或愈合后,反复再发,这些情况均需外科治疗。
七、褥疮的外科治疗
褥疮的外科治疗,分为几个发展阶段,最早为游离植皮消灭创面。但游离植皮不耐摩擦与压迫,易于复发,现已不多采用。切除褥疮瘢痕,行减张缝合或局部皮瓣转位消灭创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选用的方法。对较大的创面或瘢痕区,局部皮瓣常受长宽比例的限制,而不能足够地覆盖创面,并且皮瓣的血运也比正常皮肤为差,常出现愈合有缺陷或受压后再发。随着肌皮瓣修复技术的发展,近几年来,将肌皮瓣用于治疗截瘫合并褥疮,取得成功。
(1)臀骶部褥疮:包括骶部、骶尾部、坐骨结节部与大粗隆部,是截瘫病人发生褥疮最多的部位。可用于修复臀骶部褥疮的肌皮瓣有:臀大肌肌皮瓣、阔筋膜张肌肌皮瓣、股薄肌与股二头肌肌皮瓣等,其中以下部臀大肌肌皮瓣最为适合,应为首选。因为上述4个部位的褥疮,分别处于下部臀大肌的边缘,距离最近,易于转位覆盖皮肤缺损;臀大肌为菱形,下半臀大肌近长方形,宽长适度,有自己的血管蒂,适合于修复圆形及直径较大的褥疮,臀大肌与其表面皮肤之间有许多纤维条索相连,使皮肤与肌膜之间连接紧密,耐磨擦,这3个优点都是阔筋膜张肌、股外侧肌及股后诸肌的肌皮瓣所不及的。
(2)足跟底压疮或溃疡:胸腰段脊髓或腰段马尾神经不全损伤,S1以下瘫痪者,足跟底部感觉丧失,因走路磨擦,跟底常发生神经性溃疡且经久不愈,有的合并跟骨骨髓炎。对其治疗可有两种选择。如足底内侧半皮肤感觉存在,可选择外展肌或外展肌与趾短屈肌联合肌皮瓣转位修复。如果皮肤缺损很小,大隐神经感觉功能正常者,可将支配跟底的腓肠神经支于适当长度处切断,将其远端与大隐神经(近端)相吻合,待溃疡区恢复神经支配后,可自行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