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急性血栓性静脉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临床急症手册(修订本)》第201页(1279字)
下肢急性血栓性静脉炎大多发生于产后、生殖、泌尿系手术和妇科手术之后,大手术后发病率约2%,一般发生于术后3~10d。本病有发生肺栓塞的可能,甚至危及生命。下肢膝以下小腿和其深部的胫后静脉为多见。但患者以髂股血栓性静脉炎住院的也并非少见。
一、临床特点
(1)久病卧床者患血栓性静脉炎的早期体征是:患侧下肢外旋,膝部屈曲,小腿、腘部或鼠蹊部有压痛区,足背屈时下肢后方有剧烈的抽痛感。
(2)下肢呈明显指陷性浮肿,其水肿平面的高低与血栓的部位相关。浅静脉膨胀,肢体下垂时更明显。
(3)患肢相应部位温度增高,甚至可引起全身发热。
(4)在血栓阻塞静脉后,可反射性地引起痉挛性疼痛,并有一过性的患肢苍白,继之发生轻度至重度的青紫。如若下肢肿胀呈现苍白和斑白而且皮肤温度低者,是股白肿形成的危险征象。但一般不会引起下肢广泛性坏疽。一旦出现疼痛性烂肿,即表示下肢所有静脉分支都有血栓形成。下肢血流的严重障碍,可导致下肢发凉、深度青紫、剧烈压痛,重者将发生坏疽,称为下肢静脉性坏疽。
二、急救与护理
该病的急救目的,在于减轻疼痛和尽早解除急性期症状,防止后期并发症。
(1)一般血栓形成后,6~7d即可机化,故最好在血栓形成后的3d之内进行溶栓治疗,如采用链激酶等。
(2)患者1周内应绝对卧床,抬高患肢,减轻水肿和淤血,并防止附着较松的血栓脱落而引起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3)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每日500ml,防止血栓增大,并同时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4)血栓取出术一般在症状出现后48~72h内进行,效果较好。但取栓术并不影响静脉炎后期的后遗症率,加上该手术又可能损伤血管内膜和静脉瓣,故不少人仍提倡抗凝、溶栓疗法。在溶栓治疗中,一般用链激酶,其用法是:50万U溶于5%~10%葡萄糖100ml内,0.5h静脉滴完,以后用60万U溶于5%~10%葡萄糖250ml中,每6h一次(每小时滴10万U)维持72h,后用低分子右旋糖酐维持,以免发生反跳性高凝状态。
(5)下肢静脉性坏疽较严重,早期就会发生休克,易造成患者死亡,应防止其发生。首先,应静脉注射右旋糖酐和血浆,以扩容升压,待血压平稳后,可用血管扩张剂。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可用肝素抗凝,预防血栓扩展。经保守治疗无效时,应手术取栓,术后仍须继续应用肝素抗凝,以防血栓再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