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感染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临床急症手册(修订本)》第265页(1805字)

产褥感染是指分娩时及产褥期生殖道受病原体感染,引起局部和全身的炎性变化。是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

一、临床表现

(1)急性外阴、阴道、宫颈炎。局部症状较明显,表现为局部灼热、疼痛、下坠,脓性分泌物刺激尿道口出现尿痛、尿频。会阴伤口感染后局部红肿硬结,压痛明显,针孔流脓;阴道及宫颈感染表现为黏膜充血、溃疡、脓性分泌物增多,日后导致阴道粘连甚至闭锁。若向深部蔓延,可引起盆腔结缔组织炎。

(2)急性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炎。病原体经胎盘剥离面侵入,扩散到蜕膜后,称子宫内膜炎。感染侵及子宫肌层,称子宫肌炎。两者多同时存在。轻者表现为低热,恶露增多有臭味,下腹疼痛及压痛,重者出现寒战、高热、头痛、心率快、白细胞增多、下腹压痛等。

(3)盆腔结缔组织炎。患者寒战高热39℃以上,下腹疼痛,恶露有时多,子宫复旧不佳,宫旁一侧或双侧有压痛。肛查:宫旁组织明显压痛,病灶化脓后包块变软,有波动,形成盆腔脓肿,如脓肿破入腹腔,引起弥漫性腹膜炎。

(4)急性盆腔腹膜炎及弥漫性腹膜炎。患者表现寒战、高热,体温39~40℃,恶心呕吐,下腹及全腹剧痛,腹部胀气,触诊有肌紧张、反跳痛、腹膜刺激症状。

(5)血栓性静脉炎。由胎盘剥离处的血栓感染脱落引起,可分为盆腔血栓性静脉炎,发生于产后1~2周,寒战高热;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发生于产后2~3周,突发寒战、高热、下肢痛,发炎之静脉局部压痛,因阻塞血液回流,下肢水肿,皮肤发白。

(6)败血症。指炎症进一步扩散,细菌进入血循环,并大量繁殖,从而导致败血症。主要症状为恶寒,持续性高热(体温达40℃以上),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出现谵妄、昏迷或感染性休克而危及生命。

二、治疗与护理

(一)一般治疗与护理

(1)卧床休息,取半卧位以利于恶露引流和炎症局限。如系血栓性静脉炎,抬高患肢,防止对患肢的压迫及摩擦,保持大便通畅,以减轻盆腔充血,妨碍子宫收缩。

(2)保持外阴清洁,常规擦洗外阴,严格隔离便盆,防止交叉感染。对感染可疑者应做子宫腔培养及药敏试验,明确细菌类型。

(3)高热患者应补充足够水分、电解质和维生素,每4h测体温、脉搏、呼吸各一次,体温超过38℃者暂停喂奶。高热39℃以上须物理降温,如头部置冰袋,并注意做好口腔护理;高热伴寒战时,即抽血做培养和药敏试验。

(4)增加营养,给予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饮食;不能进食者,须静脉输液,必要时可少量多次输血,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5)保护性隔离,如病重者住单间房,严格限制探视,室内环境每日消毒,穿隔离衣,必要时记录出入水量,做好压疮护理,严防交叉感染。

(二)药物治疗

依病情需要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便决定性给药。厌氧菌以甲硝唑为有效,一般多用青霉素、链霉素。应用大量抗生素后可用宫缩剂,以利于子宫复位,如口服益母草膏或肌内注射麦角新碱等。

(三)手术治疗

外阴伤口感染者,应及早拆除缝线,形成脓肿时应切开引流,产后第10天开始用1∶8000高锰酸钾温热水坐浴,每日2次;或者局部湿热敷、红外线照射;盆腔脓肿者,可经阴道后穹隆切开引流或经腹部切开引流排脓。

(四)中医中药治疗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化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