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潜叶蝇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第185页(779字)

【学名】 Phytomyza horticola Goureau。

【别名】 菜潜蝇、豌豆彩潜蝇。

【分布与为害】 在江苏、上海、浙江、福建、贵州等地均有分布。寄主有十字花科、菊科、豆科、唇形花科、茄科及大丽花等。幼虫潜入叶内取食,形成不规则白色线状的潜道,影响生长与观赏。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2毫米,翅展4.5毫米,体灰色。前翅无色,透明,后翅退化(图5-89)。卵为椭圆形,乳白色。幼虫蛆形,白色,体长约3毫米。蛹为卵圆形,短而粗,黄褐色。

图5-89 豌豆潜叶蝇

1.成虫 2.成虫头部正面 3.成虫触角 4.卵 5.幼虫 6.蛹背面观 7.蛹侧面观

【生活习性】 北方1年发生3~4代。以蛹越冬。在南方全年都能发生,发生代数更多。受精雌虫先将产卵管刺破叶缘,然后产卵1粒。1张叶片在不同部位产数粒。孵化后,幼虫潜食叶肉,形成弯曲线状潜道。幼虫老熟后,在潜道的先端作蛹室,化蛹其中。该虫在春夏之间发生最多,为害最烈。气温适宜时,1个月可完成1代。

【防治方法】

(1)清除栽植地附近的豆科、十字花科、菊科植物及杂草等,以减少虫源。

(2)在春夏之间,成虫羽化期,每隔7天喷20%杀灭菊酯3000倍液1次,连续2~3次,杀成虫。幼虫孵化时,喷2.5%溴氰菊酯4000倍液,或喷40.2%乐斯本1000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