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枯萎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第466页(779字)

【症状】 病菌从根部侵入,沿导管蔓延到植株顶端。地上部先从叶片尖端开始变黄,逐渐枯萎、脱落,并可造成枝条以至整株枯死。纵剖木质部,可见黄褐色纵条纹。在横切面上,可见导管周围有黄褐色轮纹。

【病原】 紫荆枯萎病菌Fusarium sp.分生孢子梗聚集,形成垫状的分生孢子座。分生孢子常埋藏于胶质物内。孢子无色,变异很大。有大小2型:大型孢子镰刀形,多细胞,微弯或两端尖而弯曲;小型孢子多数单细胞,卵形或长圆形,在培养基上产生的大量菌丝,呈疏松的棉絮状,有色。菌丝末端或中间能形成厚垣孢子。

【发病规律】 病菌在病残株或土壤内越冬。次年6~7月间,病菌借地下害虫及水流传播侵染根部。病菌侵入后,沿导管蔓延到植株顶端,造成植株萎蔫,最后枯死。土壤微酸性,利于发病。发病的适宜温度为28℃左右。

【防治方法】

(1)轮作。感病苗圃应避免连续作紫荆育苗用。

(2)及时除去重病株,并用少量10%五氯硝基苯粉剂消毒,或2%硫酸亚铁水溶液浇灌,以浸湿周围土壤为宜。

(3)发病严重的苗圃,应进行土壤消毒。消毒方法参见鹤望兰根腐病。

(4)幼苗发病初期,用50%代森铵水剂300倍液,或2%硫酸亚铁水溶液浇灌,以药液润湿土层10厘米左右为宜。

(5)加强肥、水管理,使植株生长健壮,以增强抗病力。避免使用不腐熟肥料,以减少病菌侵染的机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