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赤斑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第483页(767字)

【症状】 此病发生于叶部。病菌多从叶缘、叶尖侵入。开始时为淡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大,红褐至灰褐色,病斑背面色较浅,边缘深褐色。病斑有时卷曲脆裂,几个病斑可互相愈合成达叶片1/3~1/2的不规则大型斑块。后期在病斑上散生许多黑色小颗粒(图9-65)。

图9-65 桂花赤斑病

1.症状 2.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

【病原】 为木犀生叶点霉Phyllosticta osmanthicola Trinchieri。病叶上面的黑色小颗粒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近球形,有孔口,直径100~150微米。分生孢子长圆形到近梭形,无色,单胞,大小6.0~9.5微米×1.8~2.5微米。发育温度10~33℃,最适温度为27℃左右。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叶上越冬。第二年在温湿度适宜时,分生孢子器内产生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到寄主上。病害在7~11月均可发生。高温高湿,通风透光不良、树势生长衰弱,易感染,病害常较重。

【防治方法】

(1)冬季摘除病叶,并集中烧毁,减少第二年侵染来源。

(2)苗木移植或引种调入苗木,摘除病叶,以减少初次侵染来源。从重病区引进苗木,出圃时喷高锰酸钾1000倍液消毒。

(3)在发病严重地区,自6月下旬发病开始到10月间,每10~15天喷1次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1∶100波尔多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