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后血胆红素增高症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病毒性肝炎防治手册》第134页(1297字)

肝炎后血胆红素增高症是病毒性肝炎痊愈后,部分患者残留轻度黄疸,经久不退,故又称“肝炎后残余黄疸。”此种黄疸以间接胆红素为主。主要是由于肝脏对间接胆红素的摄取和转换为直接胆红素的功能受损,肝炎痊愈后此种功能未能得到完全恢复,从而使血清内间接胆红素轻度升高。

一、诊断

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是病毒性肝炎后出现持久不退的轻度血胆红素升高。其特点是:①血清胆红素一般仅轻度升高,约17.1~51.3μmol/L,很少超过85.5μmol/L者。以间接胆红素为主,故尿胆红素阴性。②病程中,血胆红素常有小而快的波动,每当劳累、感冒、饮酒、妊娠、手术等情况下,血清胆红素常轻度升高,当这种诱因去除后,胆红素常又很快降至平日水平。③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偶有肝压痛,其他肝功能均正常,肝活检亦正常。④病毒性肝炎史可有可无,血清胆红素增高只是意外中(如查体、查血时)被发现。

最需要与本病鉴别的是:①溶血性黄疸,特别是先天性溶血性黄疸,这种患者也常仅有轻度黄疸,血清胆红素也是间接胆红素为主,但患者常有脾大、贫血、血中网织红细胞增多,红细胞脆性试验常阳性。②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间接胆红素增高型,此病又称Gilbert氏病。先天性胆红素代谢障碍,使间接胆红素不易转换为直接胆红素,其发病原理基本上与肝炎后血胆红素增高症相似。故其临床表现也很相似,除仅有轻度血间接胆红素增高外,其余均正常。但常有家族史而无肝炎史,因此可以鉴别。但有些患者既无家族史又无肝炎史,肝炎病毒标志物也阴性,实在无法鉴别时也可诊断为“胆红素代谢障碍,间接胆红素增高型。”

二、治疗

首先必须肯定肝炎是否确已痊愈。因为如果肝炎确已痊愈,则患者可以和正常人一样从事各种活动,包括剧烈运动。但如果肝炎仅仅处于静止状态而未根本痊愈,则必须限制患者活动,否则会引起肝炎复发。

如何判定患者是否痊愈,最好进行肝活检,如不可能则可在密切观察下逐渐增加活动量,至能达到正常人的各种活动而不引起肝炎复发,亦可认为肝炎已经痊愈。如果确已痊愈则可以说明患者可正常工作和学习,对于残留黄疸本身一般不需要治疗。可试用以下疗法:①苯巴比妥,30~60mg,3~4次/d,本药为微粒体酶诱导剂,且有增加肝细胞内Y蛋白、促进肝细胞摄取间接胆红素的作用,应用后常可使血清胆红素下降。但停药后常又增高,而且治疗开始数日患者常有嗜睡等副作用。②安替比林(antipyrine)300mg,2次/d,共6周,亦可使胆红素下降,副作用轻微,但停药后亦可复发。③DDT(di cophane)90mg/d或1.5mg/kg·d。可用至6个月,停药后疗效维持较久。④黛矾散(青黛∶黛矾=1∶2),每次1.5g,2次/d,治疗后血清胆红素亦可下降,停药后亦回升,副作用可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一般不重,常可继续治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