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针灸手册

特定穴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112页(2702字)

十四经穴位中有一部分称为“特定穴”。根据其性能,这是一些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穴位,包括在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在躯干部的背俞穴、募穴;在四肢躯干部的八会穴以及全身经脉的交会穴。

1.五腧穴 十二经脉从四肢末端至肘膝方向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总称“五输”,是人体经络之气出入之所。《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即古人把经气运行过程用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变化来形容。见表3-1,3-2。

表3-1 阴经五腧穴表

表3-2 阳经五腧穴表

五腧穴是常用要穴。临床上,井穴可用于治疗神志昏迷,荥穴可用于治疗热病,输穴可用于治疗关节痛,经穴可用于治疗喘咳,合穴可用于治疗六腑病证等,即《难经·68难》所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的具体运用。

2.原穴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重要经穴即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或留止的部位,共十二穴,故又名“十二原”。在六阳经,原穴单独存在,排列在输穴之后,六阴经则以输为原。见表3-3。

表3-3 十二原穴表

原穴是脏腑原气所留止之处,因此脏腑发生病变时,就会相应地反映到原穴上来,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3.络穴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络脉,并有一络穴,沟通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在躯干部又有任脉络散于腹,督脉络散头上,脾之大络布于胸胁。络穴可治疗表里两经及相关部位的病症。络穴有十五穴。见表3-4。

表3-4 十五络穴表

络穴各主治其络脉的病证,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穴通里来治疗,余类推。络穴又能沟通表里两经,故有“一络通二经”之说。因此,络穴不仅能够治本经病,也能治其相表里之经的病证。如手太阴经的络穴列缺,既能治肺经的咳嗽、喘息,又能治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头项等疾患。元·窦默《针经指南》说:“络穴正在两经中间……若刺络穴,表里同治。”

4.郄穴 郄穴是各经脉之气深聚部位的腧穴。十二经脉在四肢各有一郄穴,阴阳蹻脉及阴阳维脉也各有一郄穴,合称十六郄穴。在临床上,郄穴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其中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孔最治咳血,中都治崩漏等。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颈项痛取外丘,胃脘痛取梁丘等。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又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可作协助诊断之用。见表3-5。

表3-5 十六郄穴表

5.俞、募穴 六脏(心、肝、脾、肺、肾、心包)和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在背部各有背俞穴,在胸腹部各有募穴。背俞和募穴,主要是依据接近某脏腑的部位来命名。背为阳,胸腹为阴,故《难经·67难》说:“五脏募皆在阴,俞皆在阳。”滑伯仁注:“阴阳经络,气相互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说明脏腑之气与俞募穴是相互贯通的。因此,募穴主治性能与背俞穴有共同之处。募穴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背俞穴配合使用,即所谓“俞募配穴”。同时俞募两穴也可用于诊察病证,作为协助诊断的一种方法。见表3-6,3-7。

表3-6 背俞穴表

表3-7 募穴表

6.八会穴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在临床上,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相关的八会穴来治疗。见表3-8。

表3-8 八会穴表

7.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相交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在肘膝以下。如公孙通过足太阴脾经入腹,会于关元,与冲脉相通;内关通过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与阴维脉相通等。由于奇经与正经的经气,以八穴相会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之病。八脉交会八穴,临床上常采用上下相应的配穴位,如公孙配内关治胃、心、胸部病症。见表3-9。

表3-9 八脉交会穴表

8.下合穴 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它是根据《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的认识而提出来的。

下合穴是治疗六腑病证的主要穴位。如足三里治疗胃脘痛,上巨虚治疗肠痈、痢疾;委阳、委中治疗三焦气化失常而引起的癃闭、遗尿等。见表3-10。

表3-10 下合穴表

9.交会穴 十二经脉以及奇经八脉之间常互相交会,交会处的穴位,即称交会穴。因而有一穴同属数经的情况,其中主要的一经即腧穴所归属的一经称为本经,相交会的经称为他经。交会穴的分布大多在头面、躯干部位。

经脉交会,说明经脉之间互相联系,也说明交会穴不但能治疗本经的疾病,还能兼治所交会经脉的疾病。如大椎是督脉的经穴,又与手足三阳相交会,它既可治督脉的疾患,又可治诸阳经的全身性疾患;关元、中极是任脉的经穴,又与足三阴经相交会,它既可治任脉的疾患,又可治足三阴经的疾患。见表3-11。

表3-11 经脉交会穴表

注 〇本经,√交会经

上一篇:上肢部穴 下一篇:中国针灸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