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天津古籍出版社《中学生应读古词入境与赏析》第135页(1228字)

【原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2),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3)

【原诗作者】:王维

【导读入境】: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写这首诗时诗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都城对当时热衷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异地他乡。平日尚且思乡怀亲,再遇上佳节,本是家人亲友团聚的日子,这种感情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

虽说长安城繁华热闹,它只不过是我漂泊的异地他乡,可谓举目无亲;别看京都里人海茫茫,我也还是作客的离家游子,仍然孤身一人。每逢佳节,更是倍加思乡格外怀亲。九月九日重阳节又来临。我仿佛远远地看到了:兄弟们兴致勃勃地外出登高,挨个儿插茱萸。望着茱萸,他们想到了千里之外的我。兄弟团聚独独少了一位,兄弟们好不伤感!

【赏析】:

这是一首很普及的思念家人的诗歌。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都能强烈地感受到它的艺术力量。

这种艺术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笔力千钧。对亲人的怀念、对孤身的感伤,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看起来只是叙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却含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客中孤寂,很容易感到自己是异地生活的一叶浮萍。再遇上佳节,应该是家人团聚的日子,怎能不联想到故乡的美好风物,怎能不感怀家庭的温馨亲情?因此“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人人都有这种切身体会,但在王维之前,没有一位诗人能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述过。一经王维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游子思乡感情的警句名言。

结尾更加曲折有致。不说自己想念兄弟,而是推想兄弟逢佳节思念自己,他们都为诗人不能与家人团聚而遗憾。如此写法将思念表达得更厚重。且作者选取了一个“遍插茱萸”的特定场景,读来更有亲切感。我们可以想象诗人不知将家中每年登高节之欢聚、每个兄弟的音容笑貌像“过电影”似地在脑海中过了多少遍,才将此一特写镜头凝炼出。故而结尾两句表述得虽质朴、含蓄,但却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思考题】:

1.诗歌的后两句如果写成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节登高,佩戴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那么和原诗的甩开自己,从对面设想的写法相比,哪一种艺术效果好?为什么?

2.朱德《母亲的回忆》中写道:“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请你根据这句话扩写一段文字,用第一人称“我”替作者设想一下母亲在怎样思念自己的儿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