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针灸手册

肺痨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281页(2458字)

因瘵虫疰肺引起骨蒸潮热,干咳咯血盗汗者为肺痨。古代文献尚有“劳瘵”、“传尸”、“鬼注”、“飞尸”、“骨蒸”、“劳疰”等名称。现代医学称之为肺结核。

【发病因素】

平素保养无方,如七情内伤,嗜欲不节,酒色太过,或病后失调,劳累过度,致人正气虚弱,又常涉足于劳瘵患者之处,致瘵虫乘虚而入,窃居肺间,蒸骨耗液,消烁肺阴,侵蚀肺络而酿成此疾。

【辨证分型】

此病以阴虚见多,晚期可有阴虚及阳虚兼证。阴虚证见日晡潮热,两颧脂红,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干咳咯血,日久形羸神悴,喘息音嘶声怯,失眠盗汗,不思饮食,大便燥结,脉细而数,舌光红而干。兼阳虚者,可兼怯寒乏力自汗,面浮肢肿,大便溏薄,脉微细而迟。

【治疗】

治则:肺阴不足者予养阴润肺,阳气亏虚者予益气壮阳。

1.体针 取穴:尺泽、肺俞、膏肓俞、大椎、三阴交、太溪、百劳。阴虚潮热加际、劳宫;盗汗加阴郄、复溜;咯血加中府、孔最、膈俞;音哑加太渊、照海;遗精加志室、关元、三阴交;经闭加血海、地机;阳虚加脾俞、肾俞、关元、中脘。方法:主穴轮流使用,配穴随证加减,每次取3-4穴,施捻转补泻,留针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1周后可进行第二个疗程。

2.灸法 兼阳虚者宜用此法。

(1)化脓灸法 取穴:肺俞、膏肓俞。方法:1次只灸1单穴,每穴灸3-5壮,艾炷如麦粒大,灸后贴灸疮膏,每日换1张,令其化脓,约1月后灸疮愈,接着再灸余穴。

(2)隔蒜灸法 取穴:①肺俞、膏肓俞;②膈俞、胆俞;③大椎、身柱。配穴:风门、心俞、脾俞、膻中、中脘、胃俞、肾俞、足三里。方法:施隔蒜片灸,每穴5壮,轮流使用。每周2-3次,3个月为一疗程。

3水针 取穴:大椎、肺俞、膏肩俞、膈俞、足三里、尺泽、百劳、中府、孔最、天突、膻中。方法:选用链霉素0.2克或维生素B1100毫克注射液,每次选3-4穴,轮流交替使用,每日1次,15次为一疗程。咯血用安咯血、止血敏,取膈俞、孔最;咳甚、胸痛,取天突、膻中。

4埋线 取穴:百劳、厥阴俞透膈俞、中府透云门,膏肓、肺热穴。方法:分组交替使用,植入肠线,两次植入时间一般间隔20-30天左右。

【现代临床举例】

(1)肺结核:肺阴虚,取肺俞、中府、孔最、膏肓俞;脾肺气虚,取肺俞、膏肓俞、足三里、三阴交、膻中、风关;气阴两虚,取肺俞、膏肓俞、大椎、百劳、尺泽、阴郄、合谷、复溜、太溪。(王雪苔,中国针灸大全,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36)

(2)淋巴结核:痰凝气滞,取天井、翳风、中脘、阳陵泉、足临泣;肝肾阴虚,取百疬、天井、少海、阴郄、膏肓俞。(王雪苔,中国针灸大全,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65)

(3)肺结核:尺泽、肺俞、膏肓俞、大椎、三阴交、太溪、百劳。(裘沛然等,新编中国针灸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469)

(4)赵氏报道艾灸治疗难治性肺结核32例,病程3-50年,均为长期用抗痨药物治疗而痰菌持续或断续阳性并对大部分抗痨药物耐药者。取穴分两组:百劳、肺俞、膏肓,均双侧;中府(双)、膻中、关元、足三里(双)。隔蒜灸,每穴灸7壮,每周灸3次,3月为一疗程。艾灸期间除每日给予异烟肼300毫克外,停用其他抗痨药。结果:显效5例,好转12例,无效15例。(赵粹英,中国针灸,1996;(3):1)

【古代文献选录】

《神应经·痰喘咳嗽部》:“传尸骨蒸肺痿:膏肓、肺俞、四花穴。”

《针灸聚英·百证赋》:“痨瘵传尸,趋魄户膏肓之路。”

《针灸聚英·玉赋》:“涌泉关元丰隆,为治尸劳之例。”

《针灸大成·玉龙歌》:“传尸劳病最难医,涌泉出血免灾危。”

《针灸大成》卷九:“第八十四、传尸痨瘵:鸠尾、肺俞、中极、四花(先灸)……复刺后穴:膻中、涌泉、百会、膏肓、三里、中脘。”

《针灸集成》卷二:“痨瘵……虚劳百损失精劳症:肩井、大椎、膏肓俞、肝俞、肾俞、脾俞、下三里、气海。”

【备注】

(1)针灸治疗本病有一定疗效,尤其是灸法可明显减轻或消除患者自觉症状,若配合中西药物,可以增效。对难治性肺结核,务必结合抗痨药应用;咯血时要用中西医方法结合治疗。

(2)增强体质,注意休息及营养,忌烟酒及辛辣等刺激物。

(3)患者痰液及餐具要进行消毒,以防传染。

【辨病治疗】

上一篇:哮喘 下一篇:中国针灸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