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针灸手册

风湿性心脏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295页(1741字)

风湿性心脏病是指急性风湿性心脏炎症遗留的,以心脏瓣膜病变为主的心脏病,故又称为风湿性心瓣膜病,简称风心病。临床上以二尖瓣病变或二尖瓣病变合并主动脉瓣病变为常见。

【诊断要点】

(1)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可有右心衰竭或左心衰竭症状、心绞痛、眩晕、晕厥或黑蒙等症。

(2)体检可发现病变瓣膜区特征性杂音,左房或左室增大和周围血管体征等。

(3)超声心动图可明确诊断。

【治疗】

1.体针 取穴:肺俞、厥阴俞、心俞、膈俞、膻中、巨阙、气海、郄门、内关、通里、神门、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公孙、太溪。方法:每次选5-6穴,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30分钟,隔10分钟运针1次,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

2.耳针 取穴:交感、神门、心、小肠、肾上腺、内分泌、皮质下。方法:每次针刺一侧,中等刺激,留针30-60分钟,隔15分钟捻针1次;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穴,令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4次,每次每穴按压100-200下,以耳郭发热发红为度。两耳交替进行,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3.电针 取穴:郄门、内关、三阴交、公孙。方法:进针得气后通电,选用疏密波,刺激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对输出导线以接同侧肢体为宜,每次10-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2次为一疗程。

4.水针 取穴:肺俞、厥阴俞、心俞、少海、郄门、间使、内关、足三里、三阴交。方法:每次选2-3穴,每穴注射复方丹参注射液0.5-1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5.灸法 取穴:同“体针”。方法:采用温和灸法,每次选3穴,一般每穴灸3-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现代临床举例】

俞氏等采用穴位注射配合针刺治疗风湿性心脏病423例。取穴:(1)内关、郄门,配耳穴神门、心、交感;(2)间使、郄上(郄门上3寸),配耳穴肾、内分泌、小肠;(3)心俞、肾俞,配耳穴肾、心、肾上腺;(4)肝俞、膈俞,配耳穴肾、肺、肾上腺;(5)脾俞、足三里,配耳穴胃、肝、内分泌。穴位注射用丹参注射液(含生药4克)、肌苷酸钠注射液(含5-肌苷酸钠100毫克,用于肝郁血)、复方当归注射液(浓度为75%,有风湿活动者用)、Co-A(100单位,心衰者用)。第1方两腧穴以丹参注射液2毫升,或肌苷酸钠注射液,或复方当归注射液,或CoA加5%GS2毫升,穴注内关、郄门,两穴交替使用,并每日针足三里,10次一疗程。症状改善后,根据临床辨证加减选用2-5方,进行第二个疗程的治疗。疗程间休息3-7天。结果:显效54例,好转292例,无效77例。(俞锡铮、苏丽敏,上海中医药杂志,1990;(11):1)

【备注】

(1)本病以秋冬两季发病率高,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

(2)针灸疗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对重症患者及出现各种并发症时,应积极采取中西医药物综合治疗措施。有手术指征者,应尽早作瓣膜替换或分离术。

(3)本病属中医学“心悸”、“咳喘”、“胸痹”等病范畴。

(4)平时应鼓励患者进行适应的锻炼,但不宜过劳,发作时应限制体力活动;谨避风寒,预防链球菌感染,防止风湿热和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饮食宜清淡;戒绝烟酒。

上一篇:心律失常 下一篇:中国针灸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