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动物检疫手册》第38页(1597字)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特征呈败血症变化,后期常因其他细菌的作用而引起并发症。
近年来,国内外见有一种所谓温和型猪瘟,这是猪瘟病毒在不坚强免疫状态压抑下所引起的不典型猪瘟。这种受压抑的猪瘟病毒连续通过易感猪后,毒力能够恢复,可使易感猪发生典型猪瘟。
猪瘟病毒存在于病猪的各组织器官、唾液、泪液、鼻液、血液和粪尿中。病毒在血液中于室温下2-3个月仍有致病能力,在冻肉里能保持毒力3-7个月,在腌熏肉里能存活3个月。但对高温抵抗力不强,煮沸5分钟立即死亡。常用的消毒药液以1-2%氢氧化钠溶液加5%石灰乳混合为好。
【流行特点】本病主要通过健康猪与病猪接触或采食了污染的饲料、饮水后经消化道感染;也可吸入含有病毒的空气、尘埃经呼吸道感染;病毒浸入眼结膜及皮肤损伤(如预防注射、卡耳、阉割、针灸等消毒不严)也能感染。
仅猪和野猪发病。不同的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猪均可感染,一年四季发生,传播快,死亡率高。但在老疫区流行较缓慢,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低。
【临床症状】潜伏期一般为5-6天,短的2天,长的可达21天。
最急性型:不表现明显症状,突然死亡。多见于流行初期。
急性型:病初体温升高到41℃以上,呈稽留热。眼结膜发炎,有粘液脓性分泌物。精神沉郁,不吃食或吃食很少,喜喝水。拱背、寒颤。先便秘(粪便干燥呈团粒状如算盘子),后腹泻(恶臭稀粪)。公猪阴鞘积尿,用手挤压时,可挤出黄白色浑浊的尿液。在耳根、颈部、腹下和四肢内侧被毛稀少处的皮肤上出现弥漫性的、大小不一的出血点或出血斑,用手按压时不退色,病势严重者,出血点遍及全身。常伴有咳嗽和呼吸困难。
慢性型:在流行末期或常发地区较多见。病猪体温时高时低,食欲时好时坏,有的病猪皮肤上出现痘样疹块,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病猪极度消瘦,走路摇摆,有的后肢麻痹。大多数病猪以死亡为转归,症状较轻的小猪虽可耐过,但多数发育不良而成为僵猪。
目前在某些地方发生的一种病势缓和、病程较长、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不典型、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低的猪病,有人认为是一种温和型猪瘟,有人则有不同看法,应引起注意。
【病理剖检】本病主要变化为喉头、粘膜、皮肤、膀胱、心外膜等处有大小不一的出血斑(点)。淋巴结肿大,呈暗紫色,切面周围呈暗红色,中间色淡,形成红白相间,呈大理石样。脾脏边缘有突出于表面的紫黑色楔形出血性梗死。肾表面有很多散在的小出血点,外观似麻雀蛋样。
病程长的病猪,在大肠粘膜上,尤其是回盲瓣处有呈轮层状圆形钮扣状溃疡。有的继发巴氏杆菌感染,出现格鲁布性出血性肺炎,这些可作为诊断猪瘟的重要依据。
【诊断】本病主要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诊断,在有条件时,应进行实验室诊断。
1.实验室诊断:有猪瘟兔体交互免疫试验、酶标记抗体试验、免疫荧光抗体试验、反向间接血凝和琼脂扩散试验等。本节只介绍猪瘟兔体交互免疫试验和酶标记抗体试验(操作方法附后)。
2.鉴别诊断:猪的4种主要传染病的鉴别要点见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