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临床应用特点及价值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医学影像临床应用手册》第15页(1777字)

(1)螺旋CT临床应用特点 如前所述,螺旋CT采用的是三维图像显示和一些带有三维特征的重建投影技术,其影像是立体的直观性强;螺旋CT的X线管热容量大,且扫描速度快,故其高对比分辨率好,时间分辨率高;无创伤,检查舒适、安全、快捷、可靠。

(2)螺旋CT临床诊断价值 应用于临床诊断的价值简述如下:

1)螺旋CT三维骨成像(3D):采用骨3D技术,只显示三维骨结构,去除皮肤、肌肉、血管和内脏等结构,适用于对肋骨、盆骨、股骨、颅骨和脊椎骨等部位的检查,有利于发现复杂性和隐匿性骨折,又可清晰显示骨肿瘤、骨病、骨髓炎的病变范围和累及程度以及帮助临床分期等均有重要诊断价值。如选用CT骨+皮肤表面覆盖成像(SSD)技术,可用于颜面整形和美容;选用CT骨透明投影(RSP)技术,用于诊断骶髂关节风湿、类风湿及强直性关节炎;选用CT骨RSP+CT骨SSD技术,用于诊断髋关节复杂性骨折和肋骨隐匿性骨折等。

2)螺旋CT增强扫描:通过含碘分子血流在体内的分布及动态变化,反映被检器官或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藉以诊断与鉴别有关疾病,而螺旋CT成像技术具备的较大范围的准动态容积扫描和时间分辨率高的特点,满足了多时相增强的要求。

多时相增强扫描:目前临床用于检查颅内脑膜瘤与其他肿瘤鉴别、脑内静脉扩大或静脉瘤;用于肺部肿块性病变的鉴别、肺段隔离症、肺静脉畸形等;用于肝脏肝细胞癌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癌、海绵状血管瘤鉴别诊断和发现肝脏早期肿瘤或转移瘤等;用于胰腺癌与胰岛细胞瘤的鉴别等。

CT动态增强扫描:临床用于诊断肺部小结节病灶的鉴别诊断以及胰腺炎的诊断分期疗效观察等。

3)CT血管造影(CTA):临床应用螺旋CT扫描,同时从静脉注入对比剂。选用只显示三维的血管结构和内脏结构的三维血管(内脏)重建成像技术,去除皮肤、肌肉、骨骼等不需显示的组织结构。CTA适用于诊断脑血管瘤、大动脉瘤、大动脉炎、肺动脉血栓或瘤栓、大动脉或中动脉的狭窄(例如肾动脉狭窄)以及内脏的血管异常。CTA优于动脉插管造影和MRA,无创伤、检查费用低;检查快捷、舒适、耗时短(约5min)。例如,CTA用于诊断主动脉、胸腹主动脉及主动脉弓的真性及假性和夹层动脉瘤、动脉炎,还可用于诊断肺部肺动脉栓塞、瘤样扩张、动脉瘤、动脉狭窄和肺段隔离症等。此外,CTA用于头颈部和腹腔脏器血管以及四肢血管等诊断,均获得良好效果。

4)CT仿真内窥镜(CTVE):此系计算机三维成像技术之一,虚拟现实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创造一个假想空间,在此空间内模拟现实存在的事物以代替真实事物,从而省去了创造真实事物的麻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将螺旋CT三维容积数据经过转换,模仿光学纤维内窥镜观察方式的一种特殊内窥镜,于1994年进入临床应用。CTVE与纤维内窥镜相比,其特点有:舒适,避免了病人检查的痛苦;安全、无创伤,如检查患者中耳、上颌窦等部位时,无须钻孔或开窗;检查可靠,CTVE所见与纤维内窥镜所见效果相同;观察方法灵活,能极大满足临床诊断需要;检查快捷,检查一个部位仅需2~3min时间;价格比纤维内窥镜相对较贵,但工薪族患者尚可承受。

目前国内已开展的CTVE检查的项目有:CT仿真结肠、胃内窥镜;CT仿真喉腔、鼻咽腔、副鼻窦和中耳内窥镜;CT仿真气管、支气管内窥镜;CT仿真椎管内窥镜;CT仿真血管内窥镜和CT仿真膀胱内窥镜等。

5)CT高分辨率成像(CTHRI):目前国内临床应用CTHRI检查项目有:用于肺部,诊断肺间质纤维化的早期诊断或分期、尘肺的精细诊断;用于中耳乳突部,诊断听骨鼓室异常、内耳骨性异常和面神经管异常;用于颅底,诊断细小骨折;用于股骨头,诊断股骨头无菌坏死;用于腕骨及足骨,诊断腕骨、足骨隐匿性骨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