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门诊兽医手册

牛沙门氏菌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门诊兽医手册》第296页(741字)

(一)诊断要点

1.由伤寒沙门氏菌和都柏林沙门氏菌引起,以10~30日龄幼犊最易感,呈流行性,未喂初乳、乳汁不良、断奶过早、寒冷潮湿、寄生虫侵袭可诱发本病。

2.病初体温升高(40~41℃),拉黄色稀便,继而混有黏液、带血或纤维素性絮片;腹痛,脱水而死亡;未死亡者可能发生关节炎或支气管肺炎;成年多呈隐性感染,少数下痢、腹痛;孕牛可发生流产。

3.剖检可见胃肠黏膜、浆膜出血斑,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出血;脾肿大,质地坚如橡皮样,有散在坏死灶;肝上有小坏死点;胆囊壁增厚;关节、腱鞘有胶样浸润。

4.应与牛球虫病、大肠杆菌病加以鉴别。

(二)防治

1.治疗首选药物为氟甲砜霉素,口服每千克体重20mg,2次/d,或剂量减半肌肉注射,1次/d,连用5~7d。也可用硫酸新霉素,2~3g,分2~4次内服,或金霉素每千克体重30~50mg,分2~3次内服。如产生耐药性,可换另一种抗菌药如恩诺沙星或环丙沙星(每千克体重2.5mg,肌肉注射,2次/d)等。下痢较重时,应对症治疗。

2.加强对母牛和犊牛的饲养管理,保持牛舍空气新鲜、清洁干燥,注意乳汁、饲料、饮水的质量和卫生,经常消毒。对老疫区的犊牛,出生后可注射母牛脱纤血100~150ml,第10~14d后注射副伤寒菌苗;也可口服抗菌药物进行预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