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害虫(蝼蛄、蛴螬、金针虫)测报调查方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第84页(4096字)

蛴螬、蝼蛄和金针虫为我国农作物的重要地下害虫。蛴螬是鞘翅目、金龟总科的幼虫,其优势种有暗黑鳃金龟甲(Holotrichia parallela Motschulsky)、东北大黑鳃金龟甲(Holotrichia diomphalia Bates)、华北大黑鳃金龟甲[Holotrichia oblita(Faldermann)]、铜绿丽金龟甲(Anomala corpulenta Motschulsky);蝼蛄属直翅目,蝼蛄科,其优势种有华北蝼蛄(Gryllotalpa unispina Saussure)、东方蝼蛄(Gryllotalpa orientalis Burmeister);金针虫属鞘翅目,叩甲科,其优势种有沟金针虫(Pleonomus canalicuatus Faldermann)、细胸金针虫(Agriotes subvittatus Motschulsky)、褐纹金针虫(Melanotus caudex Lewis)。地下害虫在我国分布很广,遍及各地。地下害虫食性很杂,如粮食、棉花、油料、蔬菜、糖料作物、烟草、麻类、牧草、花卉、果树、林果等幼苗均可遭受为害,旱田作物受害最重。

1 主要影响因子

1.1 气候因子

1.1.1 温度 温度影响地下害虫的出土活动、为害和越冬。如东北大黑鳃金龟甲春季成虫出土适宜日平均气温为12.4~18℃。华北大黑鳃金龟甲越冬幼虫在春季10cm土温达10℃左右时上升活动;秋季土温下降至10℃以下时,幼虫向土壤深处转移,5℃以下时全部越冬。华北蝼蛄越冬若虫在黄淮地区当春季20cm土温达8℃左右时上升活动。沟金针虫成虫在北京地区春季10cm土温达9.2~10.9℃时开始出土活动,10.1~15℃为活动盛期;在陕西咸阳3月初10cm土温达7℃左右时,越冬代成虫开始出土活动,3月上、中旬10cm土温稳定在7℃以上时为活动盛期,3月下旬土温上升到9.8~11.6℃时,活动降低,春季降温,气温低于6℃或大风(5m/s)天气,则成虫不出土;细胸金针虫翌年3月上、中旬10cm土温7.6~11.6℃、气温5.3℃时越冬成虫开始出土活动,4月中、下旬土温15.6℃、气温13℃左右为活动盛期。褐纹金针虫越冬幼虫于4月上、中旬,旬10cm平均土温达9.1~12.1℃,在表土层活动和为害,4月下旬至5月下旬为为害盛期,6~8月份大部分大龄幼虫下迁到20cm以下土层,9月上、中旬土温为16~18℃时,幼虫上移到表土层为害秋播麦苗,10月下旬平均土温下降至8℃左右,幼虫下移准备越冬。

1.1.2 湿度 地下害虫多喜湿性环境。东北大黑鳃金龟甲卵和幼虫生长发育适宜的土壤湿度是10%~20%,以15%~18%为最适宜;铜绿丽金龟甲卵孵化的最适土壤湿度为8%~15%;沟金针虫土壤湿度为15%~18%,最适宜其活动为害;细胸金针虫13%~19%是其最适产卵土壤湿度;华北蝼蛄土壤湿度22%~27%时最适宜其活动。

1.2 生态环境

东北大黑鳃金龟甲水旱地均能发生,但以水浇地、过水地、低洼地和雨水充足的旱地及丘陵岗地发生较重。地头荒坡、果园荒埂、地边草地等非耕地虫口密度明显高于耕地,油料作物茬口密度大;背风向阳地的虫量高于迎风背阴地,坡岗地虫量高于平地。华北大黑鳃金龟甲多发生在水浇地、低湿地等保水力较强的黏重土壤中。一般情况下,背风向阳地的虫量高于迎风背阴地,坡岗地虫量高于平地,淤泥土地多于壤土和沙土地。

华北蝼蛄成虫有趋光性、趋化性、趋粪性和趋湿性,喜在轻盐碱地内的缺苗断垄、高燥向阳、地埂畦堰附近和松软油渍土里产卵。因此,平原地区的轻盐碱地,沿河、沿海及湖边等低湿地区最易发生,沙壤土和腐殖质多的地块发生也重。

沟金针虫以旱作区域有机质较为缺乏而土质较为疏松的沙壤土地发生较重。细胸金针虫多发生在水浇地、水涝地、淤地和保水较好的黏土地。

2 调查项目和方法

2.1 田间害虫种类和密度调查

查明当地主要地下害虫种类、虫口密度,以便准确掌握虫情,制定防治计划。

2.1.1 调查时间 可根据当地主要地下害虫种类、气候和作物栽培情况而定。选择在秋季(作物收获后、结冻前)或春、夏、秋播前进行。

2.1.2 调查方法 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分别按不同土质、地势、茬口、水浇地、旱地等作调查。可作对角线或棋盘式5点取样,每点取1m2。挖土深度可根据土温高低而定。一般地区以30cm为宜,东北、西北等地可深至60cm。蝼蛄调查还可采用目测隧道的方法;蛴螬调查只记载当地优势种。将调查结果记入主要地下害虫田间密度调查表(表3-38)。

表3-38 主要地下害虫田间密度调查表

2.2 成虫观测

观察记载当地主要地下害虫种类的成虫(如蝼蛄和金龟甲优势种)发生消长情况和活动特性等,掌握其发生期和发生量,以便预测成虫防治适期和估计以后土中幼虫数量。

2.2.1 测时间 因地因虫制宜,可以从3月1日开始,至10月底止。

2.2.2 观测方法 用20W黑光灯或100W白炽灯,每日诱测。对无趋光性或白天活动的金龟甲而又在当地为害严重,必须进行成虫防治的地区,可定人、定时隔天观察1次,每次半小时,定寄主和定地段进行观测和捕捉。将结果记入主要地下害虫成虫发生消长调查表(表3-39)。

表3-39 主要地下害虫成虫发生消长调查表

2.3 为害情况调查

掌握地下害虫田间为害始期,以便组织补治。同时,调查作物受害程度,可以用来预测下茬作物受害趋势,以便制定防治计划。

2.3.1 调查时间 依不同作物而异。一般春播作物应在出苗后至定苗前各调查1次;冬小麦应在越冬前和返青后各调查1~2次。重点地块应自作物受害后开始,至地下害虫停止为害时止。每隔5天调查1次。花生应在结果期和收获期各调查1次。

2.3.2 调查方法 选择不同的土壤类型、不同作物进行随机取样,每次调查10个点。条播小麦调查1行,行长1m;撒播小麦调查33.3cm2;株距较大作物如玉米、高粱、甘薯等可适当增加至调查单行3m,也可调查一定株数,分别记载健苗和被害苗数,最后计算出地下害虫的为害时期、为害率。结果记入地下害虫为害情况调查表(表3-40)。

表3-40 地下害虫为害情况调查表

3 预测预报方法

3.1 发生趋势预测

根据地下害虫种类和虫口密度的调查结果,结合害虫发生规律和天气预报综合分析,提出下一年或下一茬作物主要地下害虫发生趋势预报。

3.2 防治适期预测

根据地下害虫的活动情况,结合气象因素和作物苗情,预报防治适期。

春季当蝼蛄已上升至表土层20cm左右,蛴螬和金针虫在10cm左右,返青小麦已开始发现少数被害时,即需及时发报,开展防治。花生产区要结合当地蛴螬种类的发生规律,当花生开花、扎针时期,正是一些蛴螬孵化盛期和低龄幼虫期,预报花生生长期防治适期。

根据黑光灯等成虫观察情况,结合历年资料,确定当地、当年优势虫种。当金龟甲进入发生初盛期时,应立即发报,开展防治。

4 测报调查参考资料

4.1 蝼蛄目测隧道调查法

利用目测蝼蛄隧道的形状、长度及隧道数量估算蝼蛄种类和数量。华北蝼蛄在地面可见10cm长的隧道,东方蝼蛄地面只有一小堆虚土或短的隧道。江苏、河北经验,地表见两条华北蝼蛄新隧道,地下有虫1头,取样误差为2.6%。

4.2 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山东省发生程度分为5级,见山东省主要地下害虫发生程度分级表(表3-41)。

表3-41 山东省主要地下害虫发生程度分级表

4.3 防治指标

各地防治指标见各主要地下害虫防治指标统计表(表3-42)。

表3-42 各地主要地下害虫防治指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