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吸浆虫测报调查方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第208页(5254字)

我国发生的小麦吸浆虫主要有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Gehin)]和麦黄吸浆虫[Contarinia tritici(Kirby)]两种,属双翅目,瘿蚊科。麦红吸浆虫主要发生在平原地区的沿江、沿淮、沿河低温地区;麦黄吸浆虫主要分布在高原地区和高山地带,如青海、甘肃、宁夏等地。两种吸浆虫的并发区则多分布于四川、贵州、甘肃、青海、宁夏等高原地区的河谷地带,其中以麦红吸浆虫分布广、为害重。

小麦吸浆虫寄主除小麦外,还为害大麦、青稞、黑麦、燕麦、硬粒小麦及鹅冠草以及很多小麦近缘种,如印度小麦、埃及小麦、野生一粒小麦等。

1 主要影响因子

1.1 虫源基数

秋季或春季淘土调查吸浆虫数量多。翌年或当年发生的虫源基数大,发生程度将趋重。

1.2 土壤湿度和温度

以3、4月份的降雨和土壤湿度的大小与越冬幼虫的上升活动及化蛹羽化关系密切。土壤绝对含水量20%~28%时最为适宜,低于15%对其上升活动化蛹羽化不利,不仅会降低羽化率,而且推迟发生期。温度的高低对其也有较大的影响。春季土温10℃左右,大部分幼虫开始破茧上升,15℃左右,活动幼虫陆续化蛹,湿度大时,多结长茧化蛹,蛹期10天左右。土温20℃时开始羽化出土,成虫活动最适宜的气温为20~25℃。

麦收前降雨次数和降雨量决定土壤中吸浆虫脱穗入土数量。如麦收前气温高,干热风频繁,空气干燥,老熟幼虫不易脱壳、入土越夏越冬。

1.3 小麦品种和生育期

小麦品种对吸浆虫的抗性主要是不选择性,如无芒、小穗之间空隙大、颖壳扣合不紧密等穗部形态。扬花期长的特性有利于其产卵和幼虫侵入。小麦生育期主要看小麦抽穗期与成虫产卵期的同步程度,主要利用早抽穗扬花可避开吸浆虫的为害。

2 调查项目和方法

2.1 系统调查

2.1.1 早春幼虫上升活动调查

2.1.1.1 调查时间 从小麦拔节开始,每5天调查1次,连续调查5~6次。

2.1.1.2 调查地块 依据上年剥穗查虫情况,选择虫量大、有代表性的麦田2~3块定为系统观测田,每块田面积不少于2×667m2

2.1.1.3 调查方法 每块田按单对角线5点取样,用安装分层栓的取土样器,按0~7cm、7~14cm、14~20cm三层取土。将挖取的土样分别倒入桶或盆内,加水搅拌成泥浆水状,待泥渣稍加沉淀后即将泥浆水倒入另一个空盆内的罗筛内,过滤后移开罗筛,再将盆内泥浆水倒回盛有沉淀泥渣的盆内搅拌过滤。依次反复3~4次后倒掉泥渣。将淘土罗筛置清水中,轻轻振荡,滤去泥水。同时,用镊子夹住草根等杂物在筛内清水中轻轻摆动,使黏附的虫体落入水中,然后提起罗筛,用蘸过水的毛笔笔尖黏取虫体,放于玻璃皿中,带回室内立即镜检休眠圆茧和活动幼虫数。结果记入小麦吸浆虫幼虫上升活动情况调查表(表4—134)。

表4-134 小麦吸浆虫幼虫上升活动情况调查表

2.1.2 蛹发育进度调查

2.1.2.1 调查时间 在系统观测田中,从淘土始见前蛹时开始,至蛹盛期后止,5天调查1次,共调查2次。

2.1.2.2 调查方法 将淘土获得的长茧和裸蛹带回室内分田块解剖镜检。分辨蛹级,若虫口密度较小时,应适当增加样方数,以保证每块田每次淘土解剖镜检总虫数不少于30头。镜检后计算化蛹率,记录结果并汇入小麦吸浆虫化蛹进度调查表(表4-135)。

表4-135 小麦吸浆虫化蛹进度调查表

2.1.3 成虫调查

2.1.3.1 调查时间 在系统观测田中,系统淘土始见中蛹时开始,到成虫终见后3天止,每天调查1次。

2.1.3.2 调查方法 采用网捕法。每块田随机选两点,每日17:00~19:00时,手持捕虫网顺麦垄逆风行走,网口下部紧贴小麦穗颈,边走边左右往返捕虫,每点捕10复网,计捕获成虫数,记录结果并汇入小麦吸浆虫成虫网捕调查表(表4-136)。

表4-136 小麦吸浆虫成虫网捕调查表

注:备注中填写小麦品种、地势、土质、浇水和天气情况等。

2.2 大田普查

2.2.1 淘土查虫 在秋季小麦播种前和春季小麦拔节期,根据当地不同地势、灌溉条件、品种、成熟期、防治情况等选择有代表性的麦田,田块数量在10块以上。调查方法同系统调查中早春幼虫调查。结果记入小麦吸浆虫淘土普查表(表4-137)。

表4-137 小麦吸浆虫淘土普查表

2.2.2 剥穗普查 在幼虫发生盛期(小麦扬花后10天至幼虫脱出麦穗前)剥查1次。应抢在雨前调查。选择有代表性的麦田10块以上。每块田单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任选10穗,放入纸袋内,带回室内剥查。逐穗、逐粒查清总粒数、受害粒数、虫数,袋内若有幼虫,也应一并计数,并计算为害损失率。记录结果并汇入小麦吸浆虫剥穗普查表(表4-138)。

表4-138 小麦吸浆虫剥穗普查表

3 预测预报方法

3.1 发生程度中长期预测

根据上年秋季或当年春季淘土的虫源数,上年麦收前天气,结合3、4月份化蛹、羽化的天气预报,参照小麦生育期、感虫品种种植情况等因素综合分析做出预测。

3.2 发生程度短期预测

根据化蛹期内田间淘土虫口基数情况及天气预报4月中、下旬降雨情况,预测发生程度,确定是否防治及防治重点对象田。

3.3 发生期和防治适期的预测

按照吸浆虫化蛹期内淘土掌握的发育进度,加上各级蛹的相应历期,推算出中蛹盛期和羽化盛期。

4 测报调查参考资料

4.1 术语解释

4.1.1 样方和样方虫量 一取土样器取的土(100cm×20cm)为一个样方。一样方中所含各有效虫态的数量为一样方虫量。用以表示幼虫、蛹等虫态在土壤中的虫口密度。

4.1.2 10复网虫量 用捕虫网顺麦垄网捕成虫,左右往返1次为1复网。10复网所捕的成虫数量为10复网虫量。用以表示成虫虫口密度。

4.1.3 百穗虫量 在幼虫发生盛期剥查100个麦穗中的幼虫数量。用以表示当年发生程度。

4.1.4 化蛹率 化蛹率为蛹体数占活动虫体的比例。表示化蛹虫数的多少。

用下列计算公式可计算某一级化蛹百分率:

式中:

P——某一级化蛹百分率;

Ri——镜检解剖长茧中某一级蛹数(头);

R——镜检解剖长茧总头数(头);

C——当次淘土获得的长茧总头数(头);

ri——镜检观察裸蛹中某一级蛹数(头);

r——镜检观察裸蛹总头数(头);

L——当次淘土获得的裸蛹总头数(头);

I——当次淘土获得的活动幼虫数(头);

Z——当次淘土获得的除圆茧以外的总活动虫数,Z=C+L+I。

4.1.5 损失率 虫害造成的产量损失占应收产量的百分比。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L——小麦红吸浆虫或黄吸浆虫损失率;

W——检查穗上总虫数;

G——检查穗粒数;

C——不同种类麦吸浆虫幼虫吃完1麦粒所需头数的理论值,其中小麦红吸浆虫为4,小麦黄吸浆虫为6。

4.2 工具

4.2.1 取土样器 取土样器截面积为100cm2,高20cm。圆柱体截面积直径为11.3cm,方柱体截面为边长10cm的正方形。并按分层淘土深度7cm和14cm在取土样器上标记。同时,在标记处安装分层栓。

4.2.2 淘土罗筛 淘土罗筛由不易变形的材料制作成圆形框架,筛底用80目的铜纱或尼纱制成。

4.2.3 捕虫网 捕虫网网架柄长1m,网口用粗铁丝围成圆圈,直径30cm,网兜以普通纱布制成圆锥体,网口至网底长80cm。

4.3 小麦红吸浆虫各级蛹变化特征及历期

4.4 测报资料收集、汇报和汇总

收集小麦主要品种及其栽培面积、小麦播种期和各期播种的小麦面积,当地气象台(站)主要气象要素的预测值和实测值。

全国区域性测报站每年定时填写小麦吸浆虫模式报表报上级测报部门。

对小麦吸浆虫发生期和发生量进行统计汇总。记载小麦种植和吸浆虫发生、防治情况,总结发生特点,进行原因分析。

4.5 发生程度分级标准

发生程度分级指标可用单位样方虫量、成虫盛期10复网成虫数量来划分,用以表示可能发生的为害程度。最终以当地平均百穗虫口数量确定当年发生程度。各级指标见小麦吸浆虫发生程度分级指标(表4-139)。

表4-139 小麦吸浆虫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4.6 防治指标

依不同调查时期防治指标为:早春调查为每样方虫量达5头以上时,在小麦抽穗期进行蛹期防治;在小麦灌浆时成虫发生期为10复网虫量30头以上时,进行成虫防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