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荚螟测报调查方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第219页(2092字)
豆荚螟[Etiella zinckenella(Treitschke)]属鳞翅目,螟蛾科。分布于亚热带和温带地区。我国从南到北的华东、华中、华南都有发生。其中以黄河、淮河、长江流域各大豆产区为害最重。主要为害大豆,还可为害木豆、决明、山黧豆、豌豆、扁豆、菜豆、豇豆、刺槐和豆科绿肥等60余种豆科植物。
1 主要影响因子
1.1 气候
豆荚螟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强,在15~30℃范围内皆能生长发育,适宜的相对湿度为70%。通常高温、干旱是豆荚螟发生猖獗的重要因素。发生期多雨,土壤水分饱和,影响幼虫化蛹和成虫羽化,田间蛾卵量少,为害轻。
1.2 栽培制度
豆荚螟1年发生多代。有转移寄主为害的特点。全年各世代发生期若均存在适宜的寄主植物,发生就重,尤其是早春世代,在春大豆开花结荚前,必须先在其他豆科植物上发生。如这类寄主面积大,种植时间长,则转入豆田为害的虫源就多。在同一地区,播种春、夏、秋不同熟性的大豆品种,也有利豆荚螟世代的连续繁衍和虫量积累,为害加重。
1.3 品种
大豆的受害期在结荚期。因此,大豆幼荚期如与成虫产卵期吻合则受害重;结荚期长的品种比结荚期短的品种受害重;荚毛多、荚毛开张角度小、毛细软而浓密的品种受害重。
1.4 天敌
在温度较高情况下,白僵菌对幼虫寄生率高;多种寄生蜂能抑制豆荚螟的发生。
2 调查项目和方法
2.1 虫荚率调查
在大豆收割前,选当地种植的主要品种以及防治与否等有代表性的田块5块。每块田调查5点,每点取10株大豆,带回室内观察被害豆荚数,剥查幼虫数,计算虫荚率。将调查结果记入豆荚螟虫荚率调查表(表4-147)。
表4-147 豆荚螟虫荚率调查表
2.2 成虫调查
在大豆开花后7~10天开始至豆荚开始老熟变黄绿时止。固定豆田2块,于傍晚用捕虫网在豆田中均匀网捕50网,记载总虫数,或用67cm长小棒拨动豆株,目测被惊飞的成虫数量,检查面积为100m2。当成虫数量突增时,2~3天即进入盛发期。结果记入豆荚螟成虫发生消长调查表(表4-148)。
表4-148 豆荚螟成虫发生消长调查表
2.3 卵和幼虫入荚数量调查
调查时间从成虫盛发期或大豆进入“刀片荚”(豆粒未膨大的豆荚)始,到豆荚黄绿时止。选定生长较稀疏的豆田1~2块,每隔3天查1次。每田块5点取样,每点查上、中部豆荚20个,仔细查看花萼下的卵数和豆荚内的幼虫数。将结果记入豆荚螟田间卵量和幼虫入荚调查表(表4-149)。
表4-149 豆荚螟田间卵量和幼虫入荚调查表
3 预测预报方法
3.1 发生程度预测
根据虫量基数、气候、栽培条件、大豆品种等因素综合分析做出预测。
3.2 发生期预测
当田间蛾量突增时,2~3天后即进入成虫盛发期,可用历期法预测卵的盛发期、卵的盛孵期。查卵时,当百荚卵量激增时即为产卵盛期。
4 测报调查参考资料
4.1 防治指标
网捕成虫50网蛾量20~25头,赶蛾每100m2蛾量100头,百荚卵量20粒。
4.2 豆荚螟各代各虫态历期
豆荚螟各代幼虫、蛹历期统计
注:地点:安徽芜湖;单位:天。
豆荚螟各代各虫态历期统计
注:地点:湖北荆州;单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