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小象甲测报调查方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第233页(2552字)
甘薯小象甲[Cylas formicarius(Fabricius)]属鞘翅目,锥象科。又名甘薯小象鼻虫、臭心虫等,是甘薯生产最为严重的害虫。分布在我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成虫寄主有甘薯、砂藤、蕹菜、牵牛花、小旋花等,幼虫寄主主要是甘薯、砂藤的粗茎和块根。
1 影响甘薯小象甲发生的主要因素
1.1 虫口基数
若上年小象甲发生重,又未进行防治,甘薯收获后越冬场所未彻底清理,冬季气温高,则越冬虫口基数高,春末成虫发生量大,当年甘薯小象甲有重发的趋势。
1.2 气候条件
干旱、少雨是甘薯小象甲大发生的主导因素,尤以7~8月间连续高温少雨的气候,常导致此虫大发生。因为干旱会造成畦面开裂,薯块外露,有利成虫的产卵、繁殖。同时,干旱、炎热适于害虫的发育,缩短生育期,而又抑制天敌白僵菌的发生。
1.3 地形与土质
地势较低的田块,适于成虫存活活动,受害重。坐北朝南的田块因冬季温暖,成虫越冬多,死亡率低,发生时间提早,发生为害重,南坡被害率要比北坡高。土壤质地与小象甲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一般沙土发生轻,黏性土发生重。
1.4 品种与耕作栽培
一般结薯部位深而集中,薯块质地较硬、含淀粉多,含水分、糖分少、白色乳胶多、黏力大的品种,抗虫性较好,受害轻。如胜利百号、农林34、湘农黄皮、黄皮9号等。相反,质地松脆的港头白、红皮白心、广东白等品种,抗虫性差,受害重。
连作田被害重,轮作被害轻。早插的比迟插的受害重。中耕培土、消除土壤裂缝和加厚土层,受害轻。基肥足,藤苗长势好,封行早,虫害轻;施石灰氮、茶子饼、猪牛粪作基肥的虫害轻。
2 调查项目与方法
2.1 越冬基数调查
甘薯收获后,选择当地有代表性薯地3~5块,每块田查5点,每点查0.2m2的泥土中、地面上、裂缝中、被害残留臭薯和藤蒂中的越冬虫数。结果记入表4-167。
表4-167 甘薯小象甲越冬基数调查表
2.2 越冬成虫活动情况观察
在上年小象甲发生严重地区,选有代表性薯地2~3块,4月上旬开始,每隔5天查1次。方法是将鲜薯块切成火柴盒大小的薯片,制成诱(毒)饵(40%乐果乳油,或50%杀螟松乳油、90%晶体敌百虫等500倍药液内浸12h),每公顷放300片,进行诱杀,系统观察成虫消长规律。结果记入表4-168。
表4-168 甘薯小象甲越冬成虫活动情况调查表
2.3 耕作、栽培及甘薯生育期调查
调查记载当地的土壤类型、连作与轮作、栽培管理措施、甘薯主要品种的抗虫性及生育期。结果记入表4-169。
表4-169 耕作、栽培与甘薯品种生育期调查表
3 预测方法
3.1 发生期预测
根据当地对越冬代成虫诱集情况和各发生代的调查结果,以及物候记载与各代的发生期距,进行发生期预测。
3.1.1 发育进度预测法 从3月下旬开始对各代进行系统调查。越冬代调查,成虫比例达到45%时,田间鲜薯诱集到最多的1天作为越冬代成虫高峰期。隔20天进入第二个成虫高峰期(以幼虫或蛹越冬的)。以后各代,查到成虫比例达到最高时的日期,作为盛发高峰期。
3.1.2 物候预测法 甘薯扦插后2~4天,为越冬成虫迁入始盛期,扦插后7~8天为成虫迁入高峰期,扦插后13~14天为盛末期。甘薯小象甲迁入薯苗后,经5~7天补充营养后开始大量产卵。
3.1.3 期距预测法 根据田间鲜薯片诱测越冬代成虫高峰后的54天,为第一代成虫高峰期,再加30天,为第二代成虫高峰期。
3.2 发生量预测(浙江省)
3.2.1 越冬基数与增长倍数预测法 甘薯小象甲越冬基数高,有效虫量多,当年为害就严重。根据3~4月份甘薯片诱测基数来预测各代发生轻重,越冬代到第一代的增长倍数为4.1倍,以后各代增长倍数为8.91倍。
3.2.2 综合预测法 根据耕作制度、栽培技术及天气预报等进行综合分析预测。连年种植甘薯,管理粗放,有利害虫发生;若7~8月份连续高温、干旱天气,则小象甲将大发生。
3.2.3 为害程度预测 以3~4月份薯片诱测基数来预测当年的为害损失程度。片诱有效基数每公顷虫量为1500头,甘薯收获时的损失率为1.19%,495头损失率为3.58%。甘薯象甲的发生量(x)与甘薯为害损失率(y)的关系式为
y=-4.4745+8.0832x=0.9917*
利用此式对甘薯象甲为害程度进行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