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蚜测报调查方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第274页(7128字)

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同翅目,蚜科。我国各棉区普遍发生。此外,有的棉区的棉田,同时还有苜蓿蚜、棉长管蚜、菜豆根蚜、拐枣蚜、桃蚜等发生为害。主要以刺吸口器插入棉叶背面或嫩头,吸食汁液。受害棉叶向背面卷曲,叶表有蚜虫排泄的蜜露(油腻),往往孳生霉菌。棉花受害后植株矮小、叶片变小、根系缩短、现蕾推迟、蕾铃数减少、吐絮延迟。

1 主要影响因子

1.1 发生为害和气候条件

北方棉区,棉蚜在棉田为害分为三叶期、苗期和伏期三个阶段。三叶期的棉花耐害性很差,受害后造成的产量损失较大。三叶后至现蕾之前的苗期阶段,棉蚜适宜发育的温度25℃左右,平均相对湿度50%~70%。气温超过27℃时,繁殖受到抑制,虫口数量下降。伏期棉蚜多发生在7月中、下旬到8月份,温度27~28℃时大量繁殖。平均气温高于30℃虫口迅速减少。大雨对棉蚜数量增加有明显抑制作用,时晴、时雨的天气有利伏期棉蚜的发生。

1.2 天敌

主要天敌种类有七星瓢虫、龟纹瓢虫、异色瓢虫、黑背小毛瓢虫、中华草蛉、大草蛉、叶色草蛉、小花蝽、华姬猎蝽、食蚜蝇、草间小黑蛛、蚜茧蜂、蚜跳小蜂、蚜霉菌等。平均每株蚜量与天敌总食蚜量之比小于1.67时,4~5天内棉蚜数量受到抑制。天敌与棉蚜数量之比为1∶200时,棉蚜数量受到控制。

2 调查内容与方法

2.1 早春虫源基数调查

2.1.1 调查时间 棉花播种和有翅蚜大量出现以前,共调查两次。

2.1.2 调查寄主 以木本寄主为主的地区,选择花椒、石榴、木槿等越冬寄主进行调查;以草本寄主为主的地区,主要对夏至草进行调查。

2.1.3 调查方法 调查木本寄主,每种寄主固定两株,每株在东、西、南、北、中五个部位,各选15cm枝条一个,记载有蚜枝数,计算有蚜枝率,并记载有翅成、若蚜和无翅蚜,算出平均单枝蚜量。结果记入表5-19。调查草本寄主,共调查50~100株,计算有蚜株率和平均每株蚜量。结果记入表5-20。

表5-19 早春木本寄主蚜虫调查表

表5-20 早春草本寄主蚜虫调查表

2.2 苗期蚜虫系统调查

2.2.1 调查时间 棉苗出土后开始至苗期棉蚜为害末期。

2.2.2 调查田块 选早播和正常播期棉田各1块。

2.2.3 调查方法

2.2.3.1 蚜量调查 每块田采取5点取样法。定苗前每点查40株;定苗后每点查20株。每5天调查1次。统计有蚜株率和百株蚜量。

2.2.3.2 卷叶株调查 当出现棉花卷叶时,采取5点取样,每点查20株棉花。统计和记载卷叶株率。卷叶标准为叶片向内卷1/2为卷叶。

2.2.3.3 棉蚜种群结构调查 当发现有翅若蚜时,调查棉花植株上、中、下3片叶蚜量各100头,每次取5株棉花,蚜量总数不得少于300头。调查结果记入表5-21。

表5-21 苗期棉蚜消长情况调查表

2.3 苗期棉蚜普查

每次大田防治前选10块以上有代表性棉田,按当地类型田比例分类取样。每块田随机查200株,调查统计有蚜株数、卷叶株数、有蚜株率和卷叶株率。未防治棉田在棉蚜高峰期普查1次。结果记入表5-22。

表5-22 苗期棉蚜普查记载表

2.4 伏期棉蚜系统调查

2.4.1 调查时间 自伏期棉蚜为害期开始至伏期棉蚜为害末期。

2.4.2 调查田块 选生长中等偏上棉田1块,发生期不施药或很少施药。

2.4.3 调查方法 5点取样,每点10株,每5天调查1次。每株查主茎的上、中、下3片叶蚜量和蚜霉菌寄生情况,并调查油斑株(植株中部以上叶片有油斑)、卷叶株。结果记入表5-23。

表5-23 伏期棉蚜消长情况调查表

2.5 伏期棉蚜普查

每次大面积防治前,普查有代表性的棉田10块以上,随机查50株。记载油斑株率和卷叶株率,未防治田在伏期棉蚜高峰期普查1次。结果记入表5-24

表5-24 伏期棉蚜普查记载表

2.6 棉田棉蚜天敌调查

2.6.1 调查时间 在系统调查棉蚜的同时,于上午9时前或下午4时以后进行调查。

2.6.2 调查方法 调查全株天敌发生种类和数量(包括株间和地面),调查株数、点数与调查棉蚜发生情况相同。

2.6.3 计算天敌单位与蚜虫比。结果记入苗期棉蚜天敌调查表(表5-25)。

表5-25 苗期棉蚜天敌调查表

2.6.4 天敌单位的换算

2.6.4.1 异色瓢虫、七星瓢虫、十三星瓢虫等,食蚜量大的瓢虫成、幼虫都以1个虫体作为1个天敌单位。

2.6.4.2 龟纹瓢虫、多异瓢虫的成虫和幼虫、大草蛉和中华草蛉的幼虫、食蚜蝇的幼虫、拟环纹狼蛛以2个虫体为1个天敌单位。

2.6.4.3 黑襟毛瓢虫成、幼虫,草间小黑蛛等一般食蚜量的蜘蛛以4个为1个天敌单位。

2.6.4.4 小花蝽、大眼长蝽以10个虫体为1个天敌单位。

2.6.4.5 被寄生蜂寄生的蚜虫以120头僵蚜为1个天敌单位。

3 历年测报资料的统计汇总

3.1 棉蚜的发生为害期

3.1.1 全年的发生为害期应统一划分为苗期棉蚜和伏期棉蚜,简称苗蚜和伏蚜。苗期棉蚜又分为三叶期和三叶期过后至显蕾前的苗期。

3.1.2 发生为害期的标准 指卷叶株率(或百株蚜量,或蚜害指数,下同)达到当地防治指标以上的日期。

3.1.3 每个发生为害期始期和末期的划分原则

(1)每个发生为害期始期是指卷叶株率开始达到防治指标的日期;

(2)每个发生为害期末期是指新卷叶株率最后达到防治指标的日期;

(3)把新卷叶株率出现数量最多的日期定为该发生为害期的高峰期。

3.2 棉蚜的发生量和发生程度

3.2.1 发生量的表示 早春数量木本寄主以平均15cm枝长蚜量表示;杂草以平均每株蚜量表示。

其他各期以平均最高蚜量、平均最高卷叶株率或最高蚜害指数表示。

3.2.2 发生程度的划分原则 发生程度应以平均最高卷叶株率为主,结合百株蚜量统一划分为5级。

◆1级:指受害密度以下的平均最高卷叶株率和百株蚜量;

◆2级:指介于1级和3级之间的卷叶株率和百株蚜量;

◆3级:指多年发生的卷叶株率和百株蚜量的平均值;

◆4级:指介于3级和5级之间的卷叶株率和百株蚜量;

◆5级:指该地区历史上一些最高年份卷叶株率和百株蚜量。

其他方面是在划分卷叶株率和百株蚜量基础上进行划分的。

3.2.3 划分发生程度

(1)平均最高卷叶株率;

(2)平均最高百株蚜量(或平均最高蚜害指数);

(3)发生为害期持续时间的长短(天数);

(4)应用农药防治面积占棉田总面积的百分率;

(5)应治棉田平均用药次数。

(1)、(2)、(3)三项用来比较各年的发生程度;(4)、(5)两项为预测棉蚜防治情况;(4)可用一种主要农药来估测。若(1)、(2)与(3)不呈正相关时,建议采用同级相乘的办法来表示发生程度。

3.3 为害损失

3.3.1 各期皮棉产量损失率 即若不防治时,各期棉蚜所造成的皮棉产量损失率。

3.3.2 皮棉产量损失率计算公式 本地建立的产量损失计算模型者,可利用本地模型,本地未建立损失率测定模型的,可参照棉蚜发生情况相似地区的损失率测定模型。

例如:山东省测定公式:

苗蚜: 三叶前:Y=20.021e-8.9287/X…………………(1)

四叶后:Y=19.925e-13.3779/X…………………(2)

伏蚜:Y=23.271 9e-12.2155/X…………………(3)

式中:

X——卷叶株率(%);

Y——皮棉产量损失率(%)。

河南省测定公式:

苗蚜:三叶前:Y=-38.574+11.645lnX±4.21………………(4)

四叶后:Y=-49.633+11.232lnX±5.485………………(5)

伏蚜:Y=-28.802+5.465lnX±3.676………………(6)

式中:

X——平均单株蚜量(头);

Y——籽棉产量损失率(%)。

3.3.3 统计防治后皮棉产量损失值(即实际造成的皮棉产量损失率) 将防治后调查的棉田平均最高卷叶率(或平均单株蚜量)代入产量损失模型,求得实际皮棉产量损失率。

3.3.4 统计挽回皮棉产量损失率 用不防治皮棉产量损失率减去防治田皮棉产量损失率求得。

3.4 年发生程度

3.4.1 首先计算全年皮棉产值损失率

3.4.2 再把全年皮棉产值损失率划分成5级

3.5 棉蚜调查资料表册

全国制订统一的调查资料表册,各项调查内容在调查结束时,须认真统计和填写。增加预报区内棉蚜发生防治基本情况表,以便全面分析棉蚜的发生影响因素;发生程度、为害损失情况,按历年测报资料的统计汇总方法统计和汇总。

3.6 棉蚜测报资料的统计(汇总)表册

全国制订统一的测报资料统计(汇总)表册,可在调查资料表册的基础上,把有关项目按测报资料统计(汇总)方法,统计成预测预报需要的数据,从而为建立测报资料数据库奠定基础。

4 预测预报方法

4.1 预报第二年棉蚜发生趋势

通过预测,可以对第二年棉蚜的发生防治情况做好准备。方法是根据近几年测报调查资料和气象预报,应用对比法进行预报。

4.2 三叶期棉蚜预报

以早春虫源基数调查资料和4~5月份气象预报,结合历年统计汇总棉蚜发生资料进行分析,应用多种预报方法(方法举例详见棉铃虫)做出预报。

4.3 苗期棉蚜预报

根据三叶期棉蚜发生为害情况、棉田的益害比和天敌单位总量、代表性天敌(例如七星瓢虫)有效虫态高峰期出现的时间,与蚜虫发生为害高峰期的吻合度、5~6月份气象预报,对比历年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应用多种预报方法做出预报。

4.4 伏期棉蚜预报

根据苗期棉蚜发生为害情况,经最后1次防治后残留的百株蚜量,7~8月份气象预报,对比历年资料,应用多种预报方法做出预报。

5 发生程度分级标准

5.1 设以下代表字母

A——代表平均最高百株蚜量(头);

R——代表平均最高卷叶株率(%);

D——代表发生为害期天数(天)。

5.2 河北省

5.3 山东省

5.4 河南省

5.5 山西省

5.6 陕西省

5.7 辽宁省

5.8 四川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