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田鼠测报调查方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第576页(2073字)

布氏田(Microtus brandei),别名草原田鼠、沙漠田鼠、白兰其田鼠、布兰德特田鼠。啮齿目,仓鼠科,田鼠亚科。

1 生物学特性和危害

1.1 分布

内蒙古中、东部地区。

1.2 形态特征

为中等大小的田鼠。体长85~135mm。耳甚小,几乎隐于毛中。尾较短,尾长18~28mm,为体长的1/5~1/4。后足长17~20mm,约为尾长的2/3。四肢短小,可站立于洞口了望,足掌上部毛发达,下部几乎无毛。背毛沙黄色,幼体色较深。侧毛淡黄色,与背部无明显界限。腹毛灰黄色,足背部和尾部均为浅黄色。

1.3 生活习性

群居,喜栖居于植被差的草原。挖洞能力强,洞系复杂,有洞口3~6个,多的达10个以上。洞道交错复杂,有仓库2~4个,窝巢距地面仅10~30mm。不冬眠,有秋季储草习性。白天活动,春、冬季在中午出洞,夏季则于上午与下午气温低时活动频繁,秋季几乎全天活动。活动造成洞口周围形成非常清楚的纵横交错的跑道。

1.4 食性

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取食植物的枝叶等绿色部分,也食种子。洞内常储存冷蒿、针茅和部分作物。每个洞系储草达10kg以上。

1.5 繁殖和寿命

繁殖力强。繁殖期为3~8月。1年繁殖2~3胎,每胎产仔2~15只。寿命短,约为1年。

1.6 危害

草原主要害鼠。布氏田鼠的挖掘活动对草场基质的破坏是其主要危害,造成草场大面积退化和沙化。密度高时每公顷有洞口达1000~3000个,对草场的破坏十分严重,且常造成家畜踩塌洞巢而发生扭伤的现象。其危害还表现在与的争食上。该鼠主要取食的牧草是内蒙古典型草原区的重要牧草,在鼠害严重的草场,由于牲畜饲草不足,营养缺乏,放牧牲畜的生长速度受到极大的影响。靠近农田的种群对农业生产也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主要表现为啮食幼苗、盗食并大量储存小麦、莜麦等作物种子。

2 主要影响因子

布氏田鼠以牧草为食物。牧草生长旺盛,不利其活动。食物缺乏和和繁殖期连续阴雨,对其发生不利。

3 调查项目与方法

3.1 密度调查

用夹夜法调查。计算总捕获率和布氏田鼠捕获率。将结果记载于表9-1。

3.2 繁殖情况调查

对捕获的布氏田鼠,检查鼠龄、雌鼠繁殖百分率、胎仔数,雄鼠生殖情况,结果记载于表9-2。

3.3 危害情况调查

对主要作物进行被害率、产量影响调查,结果填入表9-3。

4 预测预报方法

布氏田鼠种群消长呈单峰型。在春季略有下降,5月下旬第一批幼鼠出窝后,数量呈直线上升,7月达到最高,尔后下降。

布氏田鼠一年只有一个种群数量高峰。妊娠期为20天左右,根据监测情况,当雌鼠怀孕率达到50%以上,未来40~50天,种群数量将达到高峰。

5 附录

年龄分组指标

体重法

注:武晓东,1990。

刘志等(1993)报道,布氏田鼠在春季生长旺盛,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3~4周,此时胴体重往往很轻,外形似幼鼠,秋季(夏季)出生的田鼠生长较慢,冬季停止生长发育(极缓慢),当年不能发育到性成熟。越冬后次年春季才开始发育到性成熟,参与种群繁殖。如果按以往应用的体长、体重甚至头骨、牙齿的方法划分年龄组,容易出现将春季的成年鼠划为幼鼠,秋季的幼鼠划为成年鼠,提出生理年龄划分,划分为越冬鼠、当年成鼠、当年幼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