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鼠测报调查方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第595页(1759字)

大足(.Rattus nitidus),别名水老鼠、灰腹鼠、喜拉雅鼠。

1 生物学特性和危害

1.1 分布

我国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

1.2 形态特征

外形与褐家鼠、黄胸鼠相似。成体重137~220g,体长125~200mm,尾略短于体长。尾光滑,末端细长,暗褐色,基本无鳞片,老体尾基部有细薄鳞。耳大而薄,平均23~24mm,向前拉达眼部,耳壳光裸、无毛。后足细长,一般在35mm以上。背毛棕褐色,尤以背脊的毛色最深,近暗褐色,从两侧向腹面变淡。腹毛灰白色,与体侧毛无明显的界限。口鼻部、眼周及前额为淡棕黄色,4足背有白色闪光的白毛,指、趾白色;雌鼠乳头6对。

1.3 生活习性

多栖居在潮湿多杂草的丘陵山地的农田及林区。洞穴多在荆棘灌丛和岩石缝隙中。每个洞有4~5个洞口,洞道极长,最长达4m以上。窝巢用稻草、杂草、树叶铺垫,有拖食物入洞的习性。洞内常发现豆壳、稻壳及昆虫残体等。有在同一食源点反复取食的习性,导致被害株成团出现。主要以夜间活动为主,白天偶见活动,拂晓与黄昏活动最为频繁。该鼠善游泳,可以游过20m的河流。随食物结构的变化有一定的季节性和趋食性迁移。在田间的分布呈非均匀分布状态。表现为向粮食地集中,特别是水稻、小麦、玉米、甘薯地,是大足鼠集中危害的主要栖息地。大足鼠虽为野栖树种,但仍然以离院落150m的农田最多。

1.4 食性

食性杂。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喜食含水分多的食物。盗食各种农作物种子及幼苗。同时也吃昆虫或小螃蟹,甚至残食同类。

1.5 繁殖

全年均可繁殖,以春、秋两季为繁殖盛期。每胎胎仔数4~6只,最多的可达12只以上。通常年份,大足鼠的年际数量变动不大,但在灾害年,大足鼠数量可急剧上升。

1.6 危害

大足鼠为南方部分地区的主要农业害鼠,危害极大。主要以危害水稻为主,盗食育秧田的稻种、稻苗,水稻拔节、灌浆期间受害最重,大量水稻茎秆被大足鼠咬断,造成缺苗断垄。也危害塘鱼苗、幼树等。

2 主要影响因子

温度、降水、食物、天敌和防治是影响大足鼠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3 调查项目与方法

3.1 密度调查

用夹夜法调查。计算总捕获率和大足鼠捕获率。结果记载于表9-1。

3.2 繁殖情况调查

对捕获的大足鼠,检查鼠龄、雌鼠繁殖百分率、胎仔数,雄鼠生殖情况,结果记载于表9-2。

4 种群数量预测预报

Y6=4.3671+7.124X1-17.4894X2+2.355X3

Y10=4.429+13.7532X1-2.5126X3

式中:

Y6、Y10——6月和10月两个高峰的鼠密度;

X1——3月份的鼠密度;

X2——3月份的繁殖指数;

X3——3月份的性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