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田鼠测报调查方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第588页(1758字)

东方田(Microtus fortis),别名沼泽田鼠、水耗子、远东田鼠、大田鼠、苇田鼠、长江田鼠。

1 生物学特性和危害

1.1 分布

我国分布较广,分布区覆盖了黑、吉、辽、蒙、鲁、陕、宁、皖、苏、沪、浙、赣、鄂、湘、贵、桂、粤、闽等18省、自治区、直辖市。

1.2 形态特征

体型较大的田鼠。头部圆胖,体长120~150mm,吻部较短,口腔内有颊囊,两腮显得膨大。耳壳短圆,几乎隐于毛被中。尾短,不及体长一半,但大于1/3。足掌上生毛,为酱棕色。足垫5枚。雌鼠乳头4对。背毛黑棕色,自头至臀部色调基本一致。两侧毛色稍淡。腹面为污白色,毛基深灰色,毛尖白色,但有的带灰栗色。4足背毛与体背同色。尾二色,上面与背色相同,下面灰白色。幼体背面毛色较淡,呈灰褐色,腹面乳白色。该鼠毛色各地区间的差别较大,有的毛色要浅,呈黄棕色色调。

1.3 生活习性

喜低洼多水、草茂盛、土松软的环境。主要栖息于稻田、湿草甸、沙边林地。东方田鼠的巢穴洞口多而成群,洞道密而表浅,结构单调。洞系的洞口数因地而异。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如在洞庭湖的洲滩上,最多的一个洞群竟有洞口80多个,而在垸内农田,鼠巢穴结构要小得多。北方的东方田鼠有储粮习性,一个洞系储粮可达10kg,而南方却没有。昼夜均外出活动,仍以夜间活动较多。游泳能力强,可在水中潜行。

1.4 食性

主要以植物的绿色部分为食。有时也取食种子,啃树皮,吃谷、瓜、薯、菜等作物,尤其含水多、质地软的各种瓜、薯及荸荠的球茎之类,也吃树皮和昆虫。

1.5 繁殖与寿命

繁殖季节各地不同。在南方主要在冬、春繁殖;北方春、夏为繁殖高峰。一年可产2~4窝,每窝4~11仔。生态寿命在1.5年左右。

1.6 危害

危害各种农作物,造成减产。在湖区,东方田鼠的危害是季节性、突发性的。最大的危害是在汛期成群迁移时,对滨湖农田各种作物成片洗劫,可造成大面积绝收。水稻、甘薯、花生、西瓜、黄豆、甘蔗、苎麻、荸荠等,实际上是遇到的全吃。东方田鼠还严重危害林木和果园,啮咬树皮和幼枝,造成苗木死亡或生长不良。

2 主要影响因子

温度、降水、食物、天敌和防治是影响东方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3 调查项目与方法

3.1 密度调查

用夹夜法调查。计算总捕获率和东方田鼠捕获率。结果记载于表9-1。

3.2 繁殖情况调查

对捕获的东方田鼠,检查鼠龄、雌鼠繁殖百分率、胎仔数,雄鼠生殖情况。结果记载于表9-2。

4 种群数量预测预报(洞庭湖区,王勇,2003)

Y=0.0394X1-0.0048X2-5.02

式中:

Y——迁入农田鼠数量级;

X1——在湖滩繁殖期的天数,它等于湖水水位低于27.5m的枯水期天数;

X2——当年3月份降水量(m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