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蓠人工养殖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水产养殖手册》第209页(2522字)
(一)江蓠的生物学
1。江蓠的分类地位及我国的主要养殖种类江蓠在自然分类系统上属:红藻门(Rhodophyta)、真红藻纲(Florideophyceae)、杉藻目(Gigartinales)、江蓠科(Gracilariaceae)、江蓠属(Gracilaria)。
我国江蓠主要养殖种类的检索表
2.江蓠的生殖及生活史 江蓠的生活史通常分为三个不同的世代,即孢子体、配子体和果孢子体。三个世代是互相交替的。孢子体成熟后产生四分孢子,四分孢子萌发出来的藻体,一部分为雄配子体,一部分为雌配子体。雄配子体成熟后产生精子囊,放散精子;雌配子体成熟后产生果胞,果胞受精后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形成囊果突出藻体表面即果孢子体。果孢子体内含有许多果孢子,放散后萌发成孢子体。这样一代一代地交替下去,在同一海区、同一时期,孢子体、配子体都可以找到。江蓠染色体的数目在孢子体为双倍,配子体为单倍,而果孢子体又是双倍体。
江蓠的生殖季节在华南及福建沿海一般为春季3-5月;在我国北方沿海多为6-10月。江蓠一般为1年生海藻,孢子放散后,便附着萌发成新的藻体,而老的藻体便腐烂流失了。也有的种类为营养体繁殖,系多年生藻类。
3.江蓠孢子的萌发 一般每棵江蓠藻体大约可产生50000个孢子。孢子呈圆形,直径约30μm。不久便附着萌发,进行分裂,一星期后出现盘状体,两星期后成为直立体。以后继续萌发,一个月后便形成细小的江蓠幼苗。
图8-1 江蓠的生活史
江蓠孢子萌发最适条件如表8-1:
表8-1 江蓠孢子萌发的最适条件
4.江蓠的生态习性,见表8-2。
表8-2 几种江蓠的生态习性
(二)江蓠的养殖
1.种苗培养
(1)水塘型养殖的细基江蓠繁枝变种主要依靠营养体繁殖,初养殖时需要从别处移植。每亩水塘投放种苗约300kg,收获时适当保留种苗,即能自然繁殖生长,不需要再专门培养种苗。
(2)在盐场贮水池中养殖的脆江蓠春夏秋季都能放散孢子生长幼苗,在珊瑚礁上养殖的凤尾菜以营养体进行繁殖,因此这两种江蓠都可以在收获时适当保留一些藻体,就可以自然繁殖生长,不需要另外培育幼苗。
(3)细基江蓠、真江蓠、绳江蓠、芋根江蓠、龙须菜等依靠放散孢子进行繁殖。需要在成熟季节将藻体阴干刺激后,放入水池中,使孢子大量放散,再把孢子水撒在浅滩上进行自然海区培育幼苗。每亩苗圃约需种藻10kg,所培幼苗可供在10亩浅滩上养殖使用。
2.分散幼苗 自然海区培养的幼苗生长到10cm左右,即把幼苗拔下,均匀地夹在维尼纶或聚乙烯制造的苗绳上,进行浮筏式养殖。苗绳规格维尼纶绳为60股(20×3),聚乙烯绳为45股(15×3)。苗距5-10cm,每簇苗3-5棵,夹在藻体中央。
3.江蓠养殖管理
(1)水塘型江蓠养殖:
水塘规格:大小1ha左右,水深30-50cm。海水比重1.005-1.015,pH8.0左右,不能低于7.0。要修建闸门及进排水沟,以便于换水。底质以沙泥底为好。总氮量在100mg/m3以上。
日常管理:每亩投放幼苗不少于300kg。养殖中要经常巡视江蓠生长情况并记录水温、比重的变化,并及时清除浒苔、水云等杂藻。每月换水2-4次。必要时在换水后施肥,投放硫酸铵或尿素每立方水1g。江蓠长满水塘后,及时收获,并适当保留种苗。
(2)浅滩型养殖江蓠:
浮筏的结构及设施:浮筏长10m、宽1m。用4条小竹(Φ5cm左右)、10条苗绳及两条浮绠(120股聚乙烯绳长15m)组成。浮筏两端绑小竹,浮绠绑在两旁,苗绳平排,相距10cm。浮绠两端绑在预先固定在浅滩上的小木桩上。筏距不小于1m。
日常管理:主要进行补苗、调整浮绠长度、加大浮力、施肥(喷撒1‰的硫酸铵),防除附泥及生物敌等。
(三)江蓠的收获及加工
水塘型养殖细基江蓠繁枝变种,一般每月收获一次,适当保留种苗让其继续生长。每年约收获8-10次。鲜干比例约为8∶1,每亩水塘年产干品200-500kg。浮筏式夹苗养殖细基江蓠、真江蓠、龙须菜等优质种类时,养殖两个月后,即可一次全部收获。鲜干比例约为10∶1,每亩浅滩可收获干品100-200kg。收获季节在华南及福建沿海为3-5月,在北方为5-7月。
加工主要为制造琼胶,其程序为:
(编者:刘思俭 审者:缪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