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水产养殖手册

牛蛙养殖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水产养殖手册》第648页(5445字)

蛙(Rana catesbeiana Shaw)属于两栖纲(Amphibi—a),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蛙属(Rana)。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 牛蛙个体大,体重可达1500g。体色随栖息环境而有变化,背部有斑状横纹。雄蛙鸣声酷似黄牛叫,故而得名。雌雄区别如下:

2.生活习性

(1)活动和栖息:牛蛙多栖息于湖沼、小溪、池塘等水体中。后肢发达,善跳跃;喜安静、怕惊扰,听觉灵敏。

(2)越冬和冬眠:一般在10月中旬以后,气温低于10℃时停止活动和摄食,潜入水底淤泥或潮湿的松土层中越冬。3月气温回升到10℃以上时,越冬期结束。牛蛙在我国的越冬期,从南至北逐渐延长。在长江以南,即使在冬季也无真正的冬眠期,只要气温达到10℃以上便可出来活动,15℃以上便可摄食。

3.食性 蝌蚪期对动态饵料和静态饵料都能摄食。在自然环境中,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变态成蛙后,非动态饵料不食。

4.繁殖

(1)性成熟年龄:雌蛙的性成熟年龄一般为2龄;雄蛙一般1龄即可达性成熟。

(2)怀卵系数和产卵量:怀卵系数和产卵量与雌蛙个体大小、年龄及营养条件有关。一般说,体重300—800g的雌蛙,在生殖季节卵巢系数为12.6—27.6%,产卵2万—6万粒;少数个体在生殖季节卵巢系数仅有7%左右,产卵3000—5000粒。

(3)产卵季节:牛蛙的产卵季节是4月下旬至7月上旬,少数个体在8—9月产卵。自南向北,产卵季节逐渐延迟。

(4)产卵类型:牛蛙属于一次性产卵类型。

二、人工繁殖

1.亲蛙的选择 选择2—3龄,无病、无伤、体格健壮,体重400g以上,雌蛙腹部膨大;雄蛙婚姻瘤明显的个体作为亲蛙。

2.雌雄搭配 亲蛙的雌雄比例以1∶1最好,亲蛙群体较大时,可以1.5—2∶1的比例放养。

3.产卵时间 自然产卵受精的时间多集中在早晨4—8时,个别在中午12时以前,雨天产卵者甚少。

4.人工催产 牛蛙一般都能自然产卵受精,无需人工催产。如果是实验需要则可进行人工催产,人工催产的药物一般有蛙脑垂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等。

5.人工受精 将雄蛙杀死或麻醉,迅速取出精巢,除去附属的结缔组织后捣碎;每对精巢(约500g重的蛙)加入10—15ml池水或自来水,或10%的任氏液制成精悬液,静置10min“激活”精子,然后由前向后挤压即将产卵的雌蛙腹部,将卵挤入精悬液中搅拌均匀,使之受精。

6.孵化设备及条件 牛蛙产卵受精后,即将卵块移入专门的孵化设备中进行孵化。孵化设备有:

(1)水泥孵化池:面积3—6m2,高20—30cm,长方形,一端的底部设一进水口,另一端设一出水口(结构如图38—1)。孵化时,水深保持10一15cm。

图38—1 水泥孵化池剖面图

1.聚乙烯网 2.进水口 3.池底 4.出水口

(2)孵化网箱:用40目/cm2的聚乙烯网做成,面积2—3m2,高40cm,置于池塘等水体中孵化,入水深度为10cm左右。

(3)其他孵化设备:卵子数量不多时,可用盆、盘、缸、水簇箱等容器孵化。

(4)孵化密度:5000—10000粒/m2,铺成单层。

(5)孵化水质和水温:孵化适合的温度范围为20—33℃,最适25—30℃。致死高温为36℃,停止发育的下限温度为11一12℃。孵化期间水中相对溶氧量保持在5mg/L以上,pH值保持在6.5—7.5。

三、饲养管理

1.场地选择 养蛙场应选择环境安静、植物丛生、阳光充足、通风透气、水源充足而干净、排灌方便、食物充足、易于管理的地方。

2.蛙池建设 除利用自然环境养蛙外,目前大多是人工建造养蛙池。

(1)蝌蚪池:池的大小从几十平方米至1—2亩,视生产规模而定,但不能太大。水深80—100cm,以土池为宜,在池中均匀种植稀疏的挺水植物,便于蝌蚪附着,分布均匀、有效地利用空间。池周适当留有陆地面积,以供蝌蚪变态成幼蛙时活动。一般产卵后,经60—80天开始变态,蝌蚪变成蛙时,池周要有防逃设备。

(2)幼蛙池:幼蛙池面积视生产规模而定,一般100—1000m2,长方形,水深50—80cm,水泥池和土池均可。池周或池中留1/3左右的陆地,陆地上种植阔叶植物遮阴,供幼蛙登陆栖息。池边坡度1∶2.5,周围修筑1m高以上的围墙或铁丝网或以其他代用品代替作为防逃设备,围墙要埋入土中30cm,池坡上留一些洞穴,使蛙白天能入洞栖息和作为隐藏场所。幼蛙池的结构如图38—2或图38—3。

图38—2 幼蛙池剖面图

1.围墙 2.人行道

图38—3 幼蛙池剖面图

1.围墙 2.陆地

(3)成蛙池和亲蛙池:结构基本上与幼蛙池相同,围墙要求1.5m以上,水深80—100cm。

(4)产卵池:基本上与幼蛙池相似,水深30—50cm,适于亲蛙抱对产卵。面积不宜太大,以便捞取卵块。池中种植或放置稀疏的水草,以利卵子附着和转移卵块。产出的卵子受精后要及时移入孵化池进行孵化。

3.饲养管理:

(1)放养密度:蝌蚪孵化出膜10天后方可转入蝌蚪池饲养。2—3cm的蝌蚪放500—1000尾/m2,4—6cm的蝌蚪可放养100一200尾/m2。幼蛙的放养密度也应根据个体大小而定,刚变态的幼蛙可放养100只/m2左右,体重25—50g的放养70一80只/m2,体重60—100g,放养50一60只/m2。成蛙体重150g以上,放养30一40只/m2,500g以上者放养10一15只/m2。产卵池内放养亲蛙则只宜1—2只/m2水面。

(2)饵料投喂:牛蛙的不同生长阶段对饵料的要求不同,孵化出膜后4—5天的小蝌蚪应投喂小颗粒精饲料,每天投喂量为体重的5%左右;20—30天后的大蝌蚪可投喂较大块的饵料。蝌蚪变态成蛙后,只摄食活动饵料,每天投喂量为体重的10%,同样也应根据蛙体大小投喂不同大小的饵料。也可通过“驯养”将死饵变“活”,使牛蛙食取。投喂饵料要定时、定量,投放于饵料台或饵料盘中。饵料台以水泥制成浅盘状,固定于池边,适合喂各种饵料。

(3)驯养:牛蛙不能摄食静态饵料,但可通过驯养,使其摄食人工模拟动态饵料。即将肉块、动物内脏等切成与活饵料相似大小的丝状或制成混合颗粒饵料拌入活饵料中投喂。混入的静止饵料由少到多,这样以活带死,形成习惯后,便可全部投喂静止饵料,但饵料台中必须有水。其原理是牛蛙进入饵料台取食时,本身将水激荡,从而使饵料波动,便以为是活饵而摄食。

(4)集约化养殖:集约饲养池面积不宜过大,一般为2—4m2,池围高1.5m以上。池中建一大饵料台,占池面积的60%,饵料台深3—4cm,除饵料台外,其余面积就是饵料台周围深30—40cm的沟(构造如图38—4)。沟内充满水,饵料台保持干涸,投饵时才灌满水。开始几天以静态饵料和活饵料混合投喂,然后可全部投喂适当大小的鱼干或膨化饵料等浮性较强的饵料。蛙的放养密度可比上述密度增大10—20%,由于蛙的密度大,水面小,迫使牛蛙跳上饵料台栖息,使饵料台中的水激荡,饵料波动,牛蛙见到饵料而摄取。该方法简便易行,节约土地,尚可解决牛蛙养殖中活体饵料来源困难之弊,且产量高,每平方米年产牛蛙可达10kg以上。

图38—4 集约养殖池

1.进水孔 2.饵料台出水孔 3.出水孔 4.池壁 5.饵料台 6.沟

(5)牛蛙的分级饲养:不论是蝌蚪、幼蛙还是成蛙,都应根据不同规格分级饲养,同池饲养之蛙个体大小不能太悬殊,以免以强凌弱,互相残杀。

(6)饲料池的水温和水质:牛蛙及其蝌蚪池的水质都应清新,无污染。pH值保持在6—8,盐度控制在1‰以内。蝌蚪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3—28℃,最高不能超过35℃;牛蛙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0℃,最高不能超过37℃,水温达39—40℃时,无论蝌蚪或蛙都会相继死亡。蝌蚪和蛙当水体结冰时也会逐渐死亡。

4.敌害及疾病防治

(1)敌害:蝌蚪的敌害常见的有水蜈蚣、蜻蜓幼体、肉食性鱼类、龟、鳖、蛙类、鸟类等。池塘中的水绵过多也会将蝌蚪和幼蛙网死,等都能危害牛蛙。牛蛙池内如有上述敌害,应及早驱除或捕捞干净。

(2)病害: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牛蛙蝌蚪阶段易患车轮虫病、舌杯虫病、气泡病等。幼蛙和成蛙可能发生红腿病等。

①车轮虫病:患病蝌蚪全身满布车轮虫,肉眼观察可见其尾鳍粘膜发白,严重时,全部尾鳍被腐蚀。防治方法:在放养蝌蚪前全池遍洒硫酸铜,每立方米用药0.7g,清池消毒;或在患病蝌蚪池中喷洒5∶2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使池水中含药浓度为0.7—1ppm,疗效显着。用2%的食盐水浸泡蝌蚪5—15min,也有一定疗效。

②气泡病:患此病的蝌蚪肠道充满气泡,腹部膨胀,身体失去平衡而浮于水面。预防:禁用未发酵的肥料培水;池中腐殖质不能过多;干粉饵料要充分泡湿后投喂,投饵量适当。治疗方法是及时向池中注入新水或将患病蝌蚪置于清水中,用20%的硫酸镁液浇洒,2天后再放入蝌蚪池。或用食盐水泼洒也有一定疗效。

③舌杯虫病:舌杯虫多寄生在蝌蚪的尾部,严重时遍布全身,肉眼观察可见体表长满毛状物,似水霉,镜检时可见很多杯状虫体。治疗方法是按每立方米水体遍洒0.7—1g硫酸铜,疗效很好。

④红腿病:病蛙腿腹侧、内股甚至腹下皮肤出现红斑,严重时溃烂。此病四季都能发生,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用20%的磺胺溶液浸泡病蛙24—48h。或用每100ml含25g葡萄糖的生理盐水加入青霉素钾40万单位浸泡3—5min消炎杀菌。据报道,高浓度的高锰酸钾液浸泡病蛙也有较好疗效。

四、运输

1.蝌蚪的运输 牛蛙蝌蚪运输简便。运输工具可用白铁桶、塑料桶、塑料壶、帆布桶等。一个直径30cm的白铁桶可运2—3cm的蝌蚪800—1000尾,4—6cm的蝌蚪300—400尾。运输距离较远者,应在起运前1—2天停止投饵,每天拉网一次,用网箱吊养,锻炼蝌蚪,排除粪便。运输途中每隔4—5h换水一次,可安全运输3—4天,成活率可达90%以上。换水时,温差不能超过2℃,否则应慢慢换水,使之适应。运输数量多者,可用汽车帆布桶运输。

2.蛙的运输 将蛙体洗净,然后装入用竹篾编织成的蛙笼中,不能过分拥挤,更不能重叠。要保持蛙体皮肤湿润,不需投饵。

(编者:刘筠、刘楚吾 审者:李诺)

上一篇:斑鳢的养殖 下一篇:水产养殖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