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生病的因素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常见病防治手册》第2页(1000字)

鱼生活在水中,环境因素比较复杂,又经常受到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的侵袭,故导致鱼病的原因也是多种的,归纳起来不外是内在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三类。

内在因素是指鱼体本身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鱼体健壮,抗病力强,就不会生病。

自然因素和人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水温

水温与鱼类的关系,不仅仅是外界水温剧变,鱼类难以适应而死亡,更重要的是水温的变化与鱼类疾病病原的消长有关。如初冬和春末夏初,水温在15-25℃时,是小瓜虫病的流行季节;在长江中、下游8-9月是草鱼出血病流行期;而水霉病又在早春和晚冬最为流行。罗非鱼较长期生活于13℃左右,亦会因皮肤冻伤而生水霉病陆续死亡。

(二)溶氧

水中含氧量的多少关系到鱼类的生长和生存。水中溶氧偏低易发生烂鳃病,溶氧低到每升水中不到1毫克就会泛塘死鱼。溶氧过多时,小鱼苗又会得气泡病。

(三)酸碱度(pH)

家鱼对pH的适应范围以7-8.5为宜,低于5或超过9.5均会引起家鱼死亡。另外pH在5-6.5之间,不但生长不好,还容易感染打粉病。

(四)机械性损伤

拉网筛鱼或捕鱼,鱼种和亲鱼的运输,如果操作粗糙,不细心管理,往往会使鱼体受伤,这就给细菌和霉菌侵入鱼体创造条件,常使鱼类感染水霉病和细菌性等疾病。

除上述几种因素外,饲养密度太大,放养比例不当,饲养管理不善,也都是致使鱼类生病的重要因素。

然而,鱼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原因,它是鱼体、病原体和生活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预防鱼病就不能只从某一方面考虑,要从三方面着手。既要增强鱼的抗病能力,又要消灭病原和敌害,还要改善生活环境,使其有利于鱼的生长和健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