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黑星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北方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第32页(2293字)
苹果黑星病又称疮痂病。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华北等苹果产区,主要为害小苹果,也可为害大苹果。黑星病为害叶片,促使早期落叶,从而影响花芽分化和树势。果实受害直接影响产量和品质。
【症状】:
黑星病菌主要为害叶片和果实,也能侵害叶片、叶柄、花、芽及嫩枝等部位。叶片发病,病斑先从叶正面发生,也可从叶背面先发生。病斑刚开始为淡黄绿色的圆形或放射状,往后逐渐变褐色,最后变为黑色;病斑直径3~6毫米或更大些;病斑周围有明显的边缘,老叶上更为明显;叶片患病较重时,使叶片变小,变厚,呈卷曲或扭曲状。病叶上常常数斑融合,病部干枯破裂。叶柄也常被侵染,病斑呈长条形。病菌侵害花瓣,使其褪色,也可侵染萼片的尖端,病斑呈灰色。花梗被害,呈黑色,造成花和幼果的脱落。
果实从幼果至成熟果均可受侵害。病斑刚开始淡黄绿色,圆形或椭圆形,逐渐变褐色或黑色,表面产生黑色绒状霉层。随着果实生长膨大,病斑逐渐凹陷,硬化,龟裂,病果较小,果实染病较早时,发育受阻而成畸形。果实在深秋受害时,病斑小而密集,黑色或咖啡色,角质层不破裂。
枝条一般不被侵染,但在适宜条件下,一年生枝梢可能被侵染,约在枝端以内十几厘米的部位。病斑很小,枝条长大时病斑会消失。在特别感病的品种上,有时形成泡肿状。
【病原】:
Venturia inaequalis(Cooke)Wint.,属于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阶段为 Spilocaea pomi Fr.,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丝最初无色,逐渐变为青褐色至红褐色,在培养基上为灰色。一般在20℃和pH4.8~5.8时,生长最好。在落叶上的病斑周围产生子囊壳,子囊壳球形或近球形,有孔口,稍突起呈乳头状,在孔口周缘长有刚毛。每一子囊壳一般可产生50~100个子囊,最多高达242个。子囊无色,圆筒形,大小为55~75微米×6~12微米,具有短柄。子囊内一般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卵圆形,成熟时青褐色,大小为11~15微米×5~7微米(图1-8)。子囊孢子由2个大小不等的细胞所组成,上面的细胞较小而稍尖,下面的细胞较大而圆。苹果黑星病菌具有生理专化现象。
图1-8 苹果黑星病菌
1.分生孢子梗 2.分生孢子 3.分生孢子萌发 4.子囊壳 5.子囊孢子
发病部位的黑霉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丛生,短而直立,不分枝,深褐色,屈膝状或结节状。分生孢子单生,梭形至长卵圆形,基部平截,顶部钝圆或略尖,初生时无色,逐渐变为淡青褐色、深褐色,一般单细胞,少数为双细胞,大小为14~24微米×6~8微米。
【发病规律】:
苹果黑星病菌以菌丝体在枝溃疡和芽鳞内或子囊壳在落叶上越冬。子囊孢子到第二年春季成熟,成熟的适温为20℃,温度低于10℃成熟较迟缓。湿度是子囊孢子形成的重要条件,子囊孢子的释放决定于雨水的有无,子囊孢子易随气流传播。子囊孢子萌发温度为15~21℃,但在5.5℃情况下,仍可侵染。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在干燥情况下,不易从孢子梗上脱落,也不易被风吹落。分生孢子在2~30℃间均可发芽,适温为22℃。分生孢子发芽后侵入寄主组织,潜育期为8~10天;子囊孢子则为9~14天。病害的再侵染靠分生孢子完成,田间分生孢子在6~7月份最多。病菌也可被蚜虫传播。
寄主最易受害时期为花蕾开放与花瓣脱落期间,萼片上的病斑为以后侵染果实的最好菌源。因此,早春为病害发生的重要时期。早春冷凉多湿,夏季阴雨连绵,有利于孢子的传播和侵染。雨后是子囊孢子散布的高峰,降水也是孢子萌发的良好条件。在苹果感病期间,天气连绵多雨,适于病菌初次侵染。果实成熟期间被害,导致贮藏期间及运输中的损失。苹果各品种间抗病性存在差异,小苹果品种中,黄太平最感病,其次为黄海棠和花红,河南海棠、三叶海棠较为抗病;多花海棠是高抗品种。大苹果品种,国光和富士较易感病;其次为印度、红星、金冠、祝光、旭、黄魁等品种抗病力强。
【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工作 苹果黑星病尽管已传播到一些省、自治区,但大都在局部发生,故应加强检疫工作,严防带病的苗木、接穗和果实从病区传入无病区。
(2)清洁果园 秋后清扫果园,收集落叶和病果,烧毁或深埋,可减少黑星病的侵染来源。发芽前在地面喷洒0.5%二硝基邻甲酚钠或4∶4∶100的波尔多液,能消灭大部分病叶中的子囊孢子。
(3)药剂防治 喷药时期最关键,根据测报情况而定。防治苹果黑星病常用的药剂有:波尔多液(1∶1.5~2∶160~200)、40%福星乳油10000倍液、12.5%特谱唑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64%杀毒帆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300倍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