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树腐烂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北方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第201页(1770字)

桃树腐烂病又名干枯病,是桃树重要病害之一,在辽宁、河北、北京、山东、陕西、甘肃、新疆、云南、江苏、浙江等产区均有分布。桃树被害后,治疗不及时会很快造成整株死亡。该病除为害桃树外,也为害李、杏、樱桃等核果类果树。

【症状】:

桃树腐烂病主要为害主干和主枝,使树皮腐烂,导致枯枝死树,特别是在近地面西南方位的主干上,发生多,为害大。病树从早春到晚秋都可发生,4~6月为发病盛期,为害最重。

桃树被害后,初期症状不太明显,病斑稍凹陷,外部可见米粒大的流胶,起初黄白色,逐渐变为褐色、棕褐色至黑色;胶点下的病组织腐烂,湿润,黄褐色,有酒精气味。病斑的纵向扩展比横向快,不久可深达木质部。后期发病部位干缩凹陷,表面长出灰褐色钉头状突起的子座,撕开表皮可见许多像眼球状的小突起,中央黑色,周围有一圈白色的菌丝环;之后,子座顶端突破表皮,空气潮湿时从中涌出黄褐色丝状孢子角。当病斑扩展包围主干一周时,病树就很快死亡。

【病原】:

Valsa leucostoma(Pors.)Fr.,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阶段为 Gytospora sp.,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扁圆形或不规则形,散生或平行排列在子座中;子座中有分生孢子器1~6个,每个分生孢子器内有1~3个腔室,但具有一个共同的长孔口伸出表皮外;分生孢子器壁密生分生孢子梗,单细胞,细长,无色,顶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香蕉形,稍弯曲,单细胞,无色,大小为5.5~7.0微米×0.8~1.1微米。子囊壳也埋在子座中,扁圆形、球形或不规则形,具长颈;子囊棍棒状或纺锤形,无色透明,顶端肥厚,大小为25~30微米×5~7.3微米;每一个子囊内含有8个子囊孢子,排列成双行;子囊孢子香蕉形,单细胞,无色,大小为7.6~8.8微米×1.9微米(图3-4)。

图3-4 桃树腐烂病菌

1.子囊壳 2.子囊 3.子囊孢子 4.分生孢子器 5.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6.分生孢子

病菌发育温度5~37℃,最适温度为28~32℃。孢子萌发温度为8~33℃,最适温度18~23℃。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子囊壳及分生孢子器在树干病组织中越冬。第二年3~4月份,分生孢子器吸水后分生孢子从孔口挤出,经雨水溶解后,借风、雨和昆虫传播,从伤口或皮孔侵入,冻害造成的伤口是病菌侵入的主要途径。侵入后,以菌丝在树皮与木质部之间发展,消解细胞间的中胶层,并分泌毒素杀死附近细胞,树皮受病菌刺激后,于形成层及内皮层之间,形成大量的胶质孔隙。当胶孔联合、胶质增多、树皮裂开时,发生流胶现象。菌丝不但侵入皮层,而且能深达木质部。分生孢子器多产生在被害枝梢上,而子囊壳多产生在被害大枝和树干上。分生孢子发生时间较子囊孢子早1个月左右。

病害在春秋两季发展较快,秋末11月进入休眠状态,次年3~4月又开始活动,5~6月进入病害发生高峰期。高温时,病害发展受到抑制。凡削弱树势、造成伤口的种种因素,都能加重病害的发生,冻害往往是导致病害大发生的重要因素。冬季寒冷,春季温度突然升高,并且天气潮湿以及土壤黏重,缺乏有机肥或病虫害严重,都有利于病害严重发生。凡与蔬菜或秋季需肥水较多的作物间作,桃树腐烂病发生严重,与豆科作物间作,发病较轻。施肥量过多或时期过晚均能诱发病害。地势高、排水好、土壤砂质的桃园发病较轻;地势低洼、土壤黏重的桃园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根据桃树腐烂病在树势衰弱时最易感病的特点,以培养树势为基础,同时注意防冻,及时防治为害枝干和树皮的害虫;密切注视病害的发生发展,及时治疗,控制病害蔓延扩展。具体措施参考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治方法,但桃树与苹果树不同,生长季节造成的伤口不仅很难愈合,而且极易引起流胶,所以对发病部位刮治后,必须外涂伤口保护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