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炭疽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北方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第230页(2105字)

葡萄炭疽病又名晚腐病、枯腐病,是葡萄近成熟期重要病害之一,在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四川、云南、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等省都有分布。此病除为害葡萄外,还能侵害苹果、梨等多种果树。

【症状】:

葡萄炭疽病一般只发生在着色或近成熟的果实上,但是病菌也能侵染绿果、蔓、叶和卷须等,不过不表现明显的症状。着色后的果实发病,开始在果面产生针头大小褐色圆形的小斑点,后来斑点逐渐扩大,并凹陷,在表面逐渐长出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当天气潮湿时,病斑上长出粉红色黏质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团块。发病严重时,病斑可以扩展到半个或整个果面,果粒软腐,易脱落,或逐渐干缩成为僵果。果梗及穗轴发病,产生暗褐色长圆形的凹陷病斑,影响果穗生长,严重时能使发病部位以下的果穗干枯脱落,叶柄上症状与果柄上相似。

【病原】: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阶段为 Glomerella cingulata(Ston.)Spauldet Schrenk,属于子囊菌亚门真菌,自然条件下不常见。病斑上的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盘上聚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无色,单细胞,圆筒形或棍棒形;分生孢子无色,单细胞,圆筒形或椭圆形,大小为10.3~15微米×3.3~4.7微米(图4-3)。病菌发育温度范围8~37℃,最适为20~30℃。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9~45℃,最适为28~32℃。

图4-3 葡萄炭疽病菌分生孢子盘及分生孢子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一年生枝蔓表层组织及病果上越冬,也可在叶痕、穗梗及节部等处越冬。第二年春天,环境条件适宜时,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借助风雨、昆虫传到果穗上,引起初次侵染;病菌分生孢子也可直接侵入果皮或通过皮孔、伤口侵入。葡萄炭疽病菌有潜伏侵染的特性,当病菌侵入绿色部分后进入潜伏状态,不扩展,直到寄主衰弱后,病菌重新活动而扩展;幼果期侵入的病菌在着色期才表现症状;幼果的潜育期为20天,近成熟期果的潜育期为4~6天。潜育期的长短除受温度的影响外,与果实内酸、糖的含量有关,酸含量高病菌不能发育,也不能形成病斑;硬核期以前的果实及近成熟期含酸量较低的果实上,病菌能活动并形成病斑;熟果含酸量少,含糖量增加,病菌发育好,潜育期短。一般年份,病害从6月中下旬开始发生,逐渐增多,7~8月份果实成熟时,病害进入盛发期。

病菌产生孢子需要一定的温度和雨量。孢子产生最适温度为28~30℃,在上述温度下经24小时即出现孢子堆。产生孢子时所需的雨量,以湿润病组织为度。炭疽病菌分生孢子外围,有一层水溶性胶质,分生孢子团块只有遇水后才能消散并传播,孢子萌发也需要较高的温度,因此夏季多雨,发病常严重。

品种间的抗病性存在差异,一般果皮薄的品种发病较重,早熟品种可避病,而晚熟品种往往发病也较重。感病较重的品种有巨峰、吉姆沙、季米亚特、无核白、奶、亚历山大、心、保尔加尔、葡萄园皇后、沙巴珍珠、黑罕、玫瑰香和眼等;感病较轻的品种有黑香、意大利、佳利酿、烟台紫、密紫、巴柯、小红玫瑰、巴米特、水晶和构叶等;抗病的品种有赛必尔2007、赛必尔2003和刺葡萄等。

此外,果园排水不良、架式过低、蔓叶过密、通风透光不良等环境条件,都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1)搞好清园工作 结合修剪清除留在植株上的副梢、穗梗、僵果、卷须等,并把落在地面的果穗、残蔓、枯叶等彻底清除,集中烧毁,减少果园内病菌来源。

(2)加强栽培管理 生长期要及时摘心和处理副梢,及时绑蔓,使果园通风透光良好,减轻发病。注意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氮、磷、钾三要素要配合使用,适当增施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雨后要搞好果园的排水工作,防止园内积水。对一些高度感病品种或严重发病的地区,可以在幼果期采用套袋方法防病。

(3)药剂防治 春季葡萄萌动时,喷洒40%福美胂100倍液或2波美度石硫合剂与五氯酚钠200倍液,铲除越冬菌源。6月下旬至7月上旬开始,每隔15天喷1次药,共喷3~5次,在葡萄采收前半个月就停止喷药。常用药剂: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田安500倍液、1∶0.7∶160波尔多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敌菌丹和灭菌丹等。为了提高药液的黏着性,可加入0.03%的皮胶或其他黏着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