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病虫害防治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北方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第305页(8561字)

1.核桃枝枯病 核桃枝枯病在江苏、浙江、辽宁、河北、陕西、甘肃、山西、山东等省均有分布。除为害核桃外,还能侵害山核桃和枫杨。发病严重时造成大量枝条枯死,影响产量。

【症状】:

病菌首先侵害顶梢嫩枝,然后向下蔓延直至主干。受害枝条皮层颜色初期呈暗灰褐色,而后变为浅红褐色,最后变成深灰色,不久在枯枝上形成许多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受害枝条上的叶片逐渐变黄而脱落。湿度大时,大量孢子从孢子盘涌出,变成黑色短柱状物,随湿度增大而软化,形成圆形或椭圆形、黑色馒头状突起的孢子团块,直径约1~3毫米,其内含有大量的分生孢子。

主要为害枝干的皮层,在幼树主干和侧枝上的病斑,初期近梭形,暗灰色,水渍状,微肿起,用手指按压流出带泡沫状的液体,病皮变褐色,有酒糟味。病皮失水下陷,病斑上散生许多小黑点(分生孢子器)。当空气潮湿时,小黑点上涌出橘红色胶质丝状物(分生孢子角)。病斑沿树干的纵横方向发展,后期皮层纵向开裂,流出大量黑水。

此病主要为害幼果和叶片,也可为害嫩枝及花粉。幼果受害时,果面出现褐色小斑点,无明显边缘,以后逐渐扩大成片变黑,并深入果肉,使整个果实连同核仁全部变黑腐烂脱落。较成熟的果实受害后,在外果皮或最多延及到中果皮变黑腐烂,病皮脱落后,使内果皮外露,核仁表面完好,但出油率大为降低。叶片受害后,首先在叶脉上出现近圆形及多角形的小褐斑,能相互愈合,病斑外围有水渍状晕圈,少数在后期出现穿孔现象,病叶皱缩畸形。叶柄、嫩枝上病斑长形,褐色,稍凹陷,严重时因病斑扩展而包围枝条将近一圈时,病斑以上枝条即枯死。花序受侵后,产生黑褐色水浸状病斑。

主要为害果实,产生黑褐色稍凹陷、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严重时使全果变黑腐烂,干缩脱落。天气潮湿时,在病斑上产生轮纹状排列的粉红色小点。

核桃褐斑病又称白星病,主要为害叶片和嫩梢。叶正面出现褐色近圆形的病斑,直径2~5毫米,病斑中部灰白色或浅褐色,直径约1毫米左右。多数病斑常愈合在一起形成大片焦枯斑,病叶易早落。病斑两面散生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嫩梢上病斑黑褐色,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苗木受害后常造成枯梢。

【形态特征】:

成虫:为小型黑色蛾子,翅展13~15毫米。翅狭长,翅缘毛长于翅宽。前翅基部1/3处有椭圆形白斑,2/3处有月牙形或近三角形白斑。后足特大,休息时向后上举。腹背每节均有黑白相间的鳞毛。

卵:卵圆形,长约0.4毫米。初产时呈乳白色,孵化前为红褐色。

幼虫:老熟时体长7~9毫米,头深褐色,体淡黄色,每节均有白色刚毛。

蛹:纺锤形,长约4~7毫米,黄褐色,蛹外有褐色茧,常粘附草末及细土粒。

成虫:体长18~22毫米,白色,头金黄色。胸部背面具有棕黄色鳞毛,中央有一条浅灰色斑纹。翅白色,翅展50~78毫米,前翅基部有一个近圆形黄棕色斑纹。前、后翅上均有不规则浅灰色斑点。雌虫触角丝状,腹部末端具有黄棕色毛丛。雄虫触角羽状,腹部细长。

卵:扁圆形,长约1毫米,翠绿色,孵化前为暗绿色。

幼虫:老熟时体长60~85毫米,体色因寄主不同而有变化。头部密生小突起,体密布灰白色小斑点,虫体除首尾两节外,各节侧面均有一个灰白色圆形斑。

蛹:纺锤形,初期翠绿色,最后变为黑褐色,体表布满小刻点。颅顶两侧有齿状突起,肛门及臀棘两侧有3块峰状突起。

成虫:雄虫体长5~10.8毫米,雌虫体长9.6~11.6毫米。黑褐色,有光泽,稀布棕色或淡棕色短毛。头管粗长,密布小刻点,触角膝状,共12节,2~7节念珠状,前端5节膨大成锤状。前胸背板有圆形颗粒。翅上有粗刻点和纵向隆起,肩角突起,翅端有三角形凹陷。

卵:椭圆形,长1.2~1.4毫米,表面光滑,半透明,初产时黄白色,近孵化前黄褐色。

幼虫:长14~16毫米,体肥,弯曲呈镰刀状,深黄色,老熟时黄褐色。

蛹:长约10毫米,土黄或淡黄褐色。

成虫:体长约14毫米,翅展约50毫米,全体黄褐色。触角丝状,复眼绿褐色。前翅色深,稍带淡红褐色,有明显的黑褐色内横线,横线两侧靠近前缘处各有黑褐色小斑点1个,外缘翅脉间各有黑褐色小斑点1个,前缘中部有1个黄褐色斑点。后翅灰褐色,愈接近外缘颜色逐渐加深。

卵:球形,密集排列成鳞状,每块有卵100~200粒。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0~45毫米,头黑褐色,有光泽。前胸背板黑色,前缘有6个黄白色斑点。背中线较宽,杏红色。体侧各节有黄白色斑点。腹部腹面黄褐色。体疏生短毛。

蛹:长约16毫米,深褐色至黑色。

茧:深褐色,扁椭圆形,长约20毫米,宽10毫米。硬似皮纸。茧大小差异很大。

成虫:体黑色,有金属光泽,棱形,雌成虫体长6~7毫米,雄虫体长4~5毫米。体宽1.8毫米,头中部纵凹陷,触角锯齿状,复眼黑色。前胸背板中部稍隆起,头、前胸背板及鞘翅上密布刻点。

卵:初产白色,1天后变为黑色,扁椭圆形,长约1.1毫米。

幼虫:体乳白色,老熟幼虫体长12~20毫米,扁平,头棕褐色,缩于前胸内,前胸特别膨大,中部有“人”字形纵纹,尾部有1对褐色尾铗。

蛹:裸蛹,初乳白色,羽化时为黑色,体长6毫米。

【病原】:

Melanconium iuglandinum Kunze.,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

Cytospora juglandicola Ell.et Barth,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

Xanthomonas juglandis(Pierce)Dowson,是一种细菌。黑斑病菌除为害核桃外,还能侵染许多核桃属植物。

G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Berk.,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

Marssonina juglandis(Lib.)Magn.,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盘,在枝干发病部位越冬。第二年环境条件适宜时,产生孢子通过风、雨、昆虫等传播,从伤口侵入。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凡生长衰弱的枝条受害较重。此外,冻害及春旱严重的年份,发病也较重。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枝干病部越冬。第二年环境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助风雨、昆虫等传播,从冻伤、机械伤、剪锯口、嫁接口等处侵入。病斑扩展主要在4月下旬至5月,核桃园管理粗放、土层瘠薄、土壤黏重、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肥料不足以及遭受冻害、盐碱害等因素引起树势衰弱,发病严重。

病原细菌在枝梢的病斑里或芽里越冬,第二年春分泌出细菌,借风雨传播到叶、果及嫩枝上为害,花粉、昆虫等也能传带病菌。病菌由气孔、皮孔、蜜腺及各种伤口侵入。在寄主表皮潮湿时,温度在4~30℃时,能侵害叶片;在5~27℃时,能侵害果实。潜育期为5~34天,一般为10~15天。核桃在开花期及展叶期最易感病;夏季多雨则病害严重。核桃举肢蛾发生重的果园,发病重。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果、病叶、芽鳞中越冬。第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等传播,从伤口、自然孔口等处侵入,发病后产生的分生孢子又可再侵染。雨水多、湿度大,发病重;通风差的果园发病重。品种间存在差异,晚熟型较早熟型品种发病重,一般新疆核桃易感病。举肢蛾严重发生的地区发病重。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叶和病梢上越冬,第二年夏季分生孢子借雨水传播,侵染叶片,发病后产生的分生孢子又可进行再侵染。雨水多、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的流行。

【发生规律】:

核桃举肢蛾在山东、河北、山西一年发生1代;河南、陕西一年发生1~2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冠下1~2厘米深的土中越冬。在河北,越冬有在6月上旬至7月上旬。成虫在相邻两果之间的缝隙处产卵,一处产卵3~4粒。4~5天孵化,幼虫蛀果后有汁液流出,呈水珠状。1个果内有5~7头幼虫,最多达30余头。幼虫在果内为害30~45天,老熟后从果中脱出,落地入土结茧越冬。该虫发生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一般北坡比南坡发生严重,5~6月份多雨季节发生严重。

每年发生1代,以蛹在较松软、阴湿的石缝里或梯田壁内越冬。次年5~8月份冬蛹羽化,7月中间为羽化盛期。成虫出土后2~3天开始产卵,卵多产于寄主植物皮缝或石块上,幼虫发生期在7月至9月上旬。8月中旬至10月下旬老熟幼虫化蛹越冬。幼虫活泼,稍受惊动即吐丝下垂。成虫不活泼,喜晚间活动,趋光性强。5月份降雨有利于蛹的生存,南坡越冬死亡率高。

核桃果象甲在陕南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杂草或表土层越冬。4月下旬至5月初上树活动,取食嫩枝。5月开始交尾产卵,卵期长达30~50天。成虫产卵前,先在果面咬一3毫米深的产卵孔,产卵于其中,最后分泌出淡黄色胶状物封口。1个果中产1粒卵。幼虫继续在落地果内取食。幼虫期50天,老熟后化蛹,7月中旬成虫羽化,咬破果皮从总苞中爬出,取食一段时间后越冬。

一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根颈部及距树干1米范围内的土中结茧越冬,入土深度10厘米左右。翌年6月中旬越冬幼虫开始化蛹,化蛹盛期在6月底至7月中旬,末期在8月上旬,蛹期10~20天。6月下旬开始羽化成虫,7月中旬为羽化盛期,末期在8月上旬。成虫产卵于叶面,7月上旬孵化幼虫,7月末至8月初为盛期。初龄幼虫群居,在叶面结网,稍长大,由一窝分成几群,把叶片缀集在一起,使叶片呈筒形,幼虫在其中为害,随虫体长大,转移分散为害,将2~4叶片缠卷在一起,叶片卷得愈来愈多,最后成团状。幼虫夜晚取食,白天静伏。

每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木质部越冬。据陕西商洛地区调查,翌春4月中旬开始化蛹,6月底为化蛹终期,蛹期16~39天。成虫自5月上旬开始羽化,6月上旬为羽化盛期,6月上旬至7月下旬为卵出现期,当年幼虫发生自6月中旬至7月底,6月下旬至7月初为卵孵化盛期。8月下旬幼虫开始越冬。10月底大部分幼虫进入木质部越冬。成虫羽化后需在蛹室停留15天左右,然后咬破皮层外出。经过10~15天补充营养期,方能交尾产卵。卵散生,多产在叶痕和叶痕边沿处。成虫在幼树树干和成树的光皮上也可产卵,当年的绿枝不产卵。成虫喜光,树冠外围枝条产卵较多。生长弱、枝叶少、透光好的树受害严重,枝叶繁茂生长茂盛的树受害轻。成虫寿命12~35天。卵期约10天,幼虫孵化后蛀入皮层为害,随着虫龄的增长,逐渐深入到皮层和木质部间为害,蛀道多由下部围绕枝条螺旋形向上为害,蛀道宽约1~2毫米,直接破坏输导组织。幼虫为害期在7月下旬至8月下旬。被害枝条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黄叶和落叶现象,这样的枝条不能安全越冬,第二年又为黄须球小蠹幼虫提供了良好的营养条件,从而加速了枝条的干枯。在成年树上,幼虫多为害2、3年生枝条,被害率约占72%,当年生枝条被害率约为4%,4、5、6年生枝条被害率分别为14%、8%、2%。受害活枝条中无害虫越冬,害虫越冬几乎全部在干枯枝条中。

【防治方法】:

(1)加强果园管理 剪除病枝,集中烧毁。增施有机肥料,增强树势壮,提高抗病力。做好冬季防冻工作。及时防治虫害。

(2)刮除病斑 主干发病,可刮除病斑,并用1%硫酸铜消毒伤口后,外涂伤口保护剂。

2.核桃树腐烂病 核桃树腐烂病又名黑水病,主要发生在我国西北核桃产区,华北仅有零星分布。

(1)加强栽培管理 对于土壤结构不良、土层瘠薄、盐碱重的果园,应先改良土壤,促进根系发育良好。并增施有机肥料,合理修剪,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

(2)刮治病斑 一般在早春进行,也可以在生长期发现病斑随时进行刮治。刮后用40%福美胂50~100倍液或5~10波美度石硫合剂消毒处理。

(3)树干涂白防冻 冬季日照较长的地区,冬前先刮净病斑,然后涂刷白涂剂,预防树干受冻。

3.核桃黑斑病 核桃黑斑病又名黑腐病,河北、辽宁、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江苏、浙江等省均有分布。核桃发病后造成幼果腐烂和早期落果,不脱落的被害果桃仁出油率降低,对产量影响很大。

(1)加强果园管理,清除菌源结合修剪,剪除病枝及病果,并收拣地面落果,集中烧毁。

(2)药剂防治 在虫害发生严重的地区,特别是核桃举肢蛾严重发生的地区,要及时防治害虫,减少伤口和传带病菌的媒介,达到防病的目的。黑斑病发生严重的核桃园,分别在展叶时(雌花出现之前)、落花后及幼果期各喷1次1∶0.5~1∶200波尔多液。此外,喷50毫克/升的农用链霉素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4.核桃炭疽病

(1)选栽抗病品种。

(2)搞好田园卫生。冬季清除病果、病叶,集中烧毁。6~7月及时摘除病果。

(3)药剂防治。发芽前用3~5波美度石硫合剂;开花后发病前用1∶1∶200波尔多液或50%退菌特600~1000倍液。

5.核桃褐斑病

(1)清洁果园。冬季清除落叶,集中烧毁。

(2)开花前后各喷1∶2∶200波尔多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6.核桃举肢蛾 该虫属鳞翅目,举肢蛾科,分布在华北、西南等地,发生普遍,为害严重,以幼虫在果内纵横取食,早期被害果皱缩变黑、脱落,后期被害果发育不良,果面凹陷变黑,味苦,出油率低。

(1)晚秋或早春深翻树盘,将表土翻扣到下边,使幼虫无法钻出,破坏成虫羽化孔道,成虫羽化后不能出土。

(2)6月下旬至10月上旬,及时摘除被害果,清除脱落果并深埋。

(3)保护利用天敌。主要有小茧寄生蜂、瓢虫和草蛉。

(4)树上喷药杀卵及初孵幼虫。在卵孵化始期(即发现个别的已蛀果时),立即喷药,药剂选择以2.5%的敌杀死3000倍液或50%辛硫磷1500倍液喷施。用药次数视虫情而定,要轮换用药,以免产生抗性。

7.木橑尺蠖 该虫属鳞翅目,尺蛾科,又名核桃步曲,俗称小大头虫,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幼虫食性杂,能为害30余科、70种植物,尤以核桃、木橑受害严重。幼虫咬食叶片,严重时几天内可将全部叶片吃光,致使核桃减产,树势减弱。

(1)组织人工于早春、晚秋挖蛹。

(2)以黑光灯于黎明时诱杀成虫。

(3)于幼虫4龄前喷布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8.核桃果象甲 该虫属鞘翅目,象甲科,分布于陕西,寄主专一,仅为害核桃。成虫、幼虫均能为害,被害果实形状始终不变,果内充满棕色的排泄物,果仁发育不全。成虫产卵于果中常造成大量落果。

(1)人工防治 及时拣拾落地果,震落尚未脱落的被害果,集中烧毁。

(2)生物防治 成虫期可喷施每毫升含白僵菌孢子2亿~5亿的菌液。

(3)药剂防治 5~6月间可喷施90%敌百虫1500倍液或50%速灭杀松乳剂1000倍液。

9.核桃缀叶蛾 核桃缀叶蛾属鳞翅目,螟蛾科。又名木橑黏虫。分布在华北、西北等地区。寄主有核桃、木橑,在河北某些地区个别年份发生严重,往往把叶片吃光,影响产量。

(1)人工防治 虫茧在树根旁或松软土里比较集中,在封冻前或解冻后挖虫茧。另外,幼虫多在树冠上部和外围结网卷叶为害,在发生少的地方,可以用钩镰把虫枝砍下,消灭幼虫。

(2)化学防治 在7月中、下旬进行喷药防治。据试验,在幼虫卷叶时,喷洒50%辛硫磷乳剂2000~3000倍液;杀螟杆菌200~400倍液均可。

10.核桃小吉丁虫 核桃小吉丁虫属鞘翅目,吉丁虫科。是近几年发现的为害核桃的重要害虫。分布于陕西、山西、甘肃、河北、河南、山东等省。寄主植物仅为核桃。以幼虫在枝干皮层中蛀食,受害处树皮变黑褐色,蛀道螺旋形,蛀道上每隔一段距离有一新月形通气孔,并有少许褐色液体流出,干后呈白色物质附在裂口上。受害严重的枝条,叶片枯黄早落,翌春枝条大部分枯死,造成大量枯枝、“回梢”。幼树主干受害,整株枯死。受害严重的地区被害株率达到90%以上,幼树死亡率达10%,成树减产75%。

(1)加强综合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 核桃定植应选择土层厚,比较肥沃的土壤,浅山沟渠旁。选育壮苗,加强秋末早春施肥,早春适时浇水等,促进树势旺盛,提高抗病力。

(2)饵木诱杀 在成虫羽化产卵期,及时设立一些饵木,诱集成虫产卵,及时烧掉,有些林场收到90%的效果。

(3)生物防治 核桃小吉丁虫有两种寄生蜂,自然寄生率为16%~56%,释放寄生蜂可有效地降低越冬虫口数量。

(4)彻底剪除虫梢,结合采收核桃把叶片枯黄的枝条剪去。或在发芽前后成虫羽化前剪除,不能在核桃树休眠期剪除,以防引起伤流。

(5)化学防治 在成虫期喷洒有机磷和菊酯类农药,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上一篇:樱桃病虫害防治 下一篇:杏病虫害防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