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潜叶蝇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保护地蔬菜病虫害防治手册》第260页(2188字)

【释文】:

豌豆潜叶蝇又称豌豆植潜蝇,俗称夹叶虫、叶蛆。属双翅目,潜蝇科。世界性害虫,国内各地均有分布,是棚室蔬菜的重要害虫。

1.寄主与为害 豌豆潜叶蝇是一种多食性害虫,可为害21科137种植物。保护地蔬菜主要为害豌豆、豇豆、蚕豆、菜豆、甘蓝、花椰菜、白菜、油菜、萝卜、芹菜、莴苣、番茄、茄子、西葫芦和甜瓜等。主要以幼虫潜叶为害,蛀食叶肉,只留下上下表皮,形成灰白色形潜道。潜道均由叶缘开始弯曲延伸,逐渐加宽。当一叶上幼虫多达数十头时,潜道互串成一片,致全叶枯萎。幼虫也可潜食嫩茎、嫩荚及花薹,影响植株生长,降低食用价值。豆荚受害影响果荚饱满,降低种子品质和产量。豌豆潜叶蝇的成虫也可为害,雌虫以产卵器刺破组织产卵,雌、雄成虫都从刺破孔吸食汁液,叶上形成许多白点。据统计叶上的白点数约为产卵数的6倍,说明多数白点是因为成虫吸食而形成的。

2.形态特征 成虫体小。雌虫体长2.3~2.7毫米,翅展6.3~7.0毫米;雄虫1.8~2.1毫米,翅展5.2~5.6毫米。全体暗灰而有稀疏刚毛,复眼大,椭圆形,红褐色。触角短小,黑色,3节。触角芒生于第三节背面基部。胸部有4对粗大的背中鬃。小盾片后缘有4根粗长的小盾鬃排列成半圆形。足黑色,腿节端部黄褐色。翅1对,透明,有紫色闪光。平衡棒黄色或橙黄色。雌虫腹部末端有粗壮而漆黑的产卵器,雄虫腹部末端有1对明显的抱握器。

卵为长卵圆形,长约0.3毫米,灰白色,半透明。

幼虫蛆状,共3龄。初孵幼虫乳白色,取食后变为黄白色或鲜黄色,前端可见黑色能伸缩的口钩。气门属两端气门式,前后两对气门均长在突起上,2龄幼虫前气门各有9~10个排成不整齐的双行的开口,后气门各有7个排成圈的开口。3龄幼虫体长3.2~3.5毫米,前气门各有6~10个开口,后气门各有6~9个开口。

蛹为围蛹,长卵圆形,长2.2~2.5毫米,黄色或黑褐色。前端有1对叉状前气门突,每突起上各有10个气门开口环绕在突起上,后气门突每突起也有10个开口环绕在突起上,不成全环。

3.生活习性 豌豆潜叶蝇一年发生代数由北向南逐渐增加。辽宁年发生4~5代,华北5代,福建、广东多达13~15代。在华南冬季无越冬现象,但夏季超过35℃时,成虫自然死亡率高,出现以蛹越夏现象。北方以蛹在被害叶内越冬。在加温温室蔬菜上冬季可继续为害。

豌豆潜叶蝇耐寒能力较强。北京3月间在阳畦甘蓝上可见到越冬蛹的羽化及卵孵化,3月中、下旬可见到第一代幼虫为害阳畦甘蓝幼苗。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成虫大量发生,产卵于豌豆、甘蓝、油菜、十字花科留种菜等蔬菜叶片组织中,4~5月豌豆受害最重,其次是留种白菜和甘蓝。南方油菜受害最重。成虫不耐高温,入夏以后很少为害。秋季数量又开始上升,为害十字花科秋菜,南方比较严重。

成虫活泼善飞。白天吸食花蜜或交尾产卵,夜晚不活动。卵多散产于嫩叶、叶背、靠近叶片边缘,以叶尖处最多。雌虫多选择高大茂密的植株产卵。雌虫一生产卵50~100粒。据报道,在豌豆上产卵可达400多粒。幼虫孵化后,从叶边缘开始,在叶表皮内,边取食边将细粒状虫粪排在潜道内。老熟幼虫在潜道末端化蛹。化蛹前在潜道尽头将叶表皮咬破,便于蛹的前气门伸出,以利于羽化。各虫态历期与温度关系密切。温度在13~15℃时,卵期3.9天,幼虫期11天,蛹期15天,完成一代约需30天;温度在23~28℃时,卵期2.5天,幼虫期5.2天,蛹期6.8天,完成一代仅需14天。

天敌在自然情况下对豌豆潜叶蝇种群数量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已发现的天敌有油菜潜蝇姬小蜂、豌豆潜蝇姬小蜂、反颚茧蜂。

4.防治方法

(1)消灭虫源,压低虫源 蔬菜收获后彻底清除棚室内外残株落叶,集中烧毁或高温堆肥,及时铲除杂草,减少虫源。

(2)保护利用天敌 在天敌大量发生季节,尽量不施化学农药或用选择性农药,注意保护天敌。

(3)药剂防治 成虫羽化产卵盛期用22%敌敌畏烟剂每公顷棚室用药4500~6000克,也可用锯末吸附敌敌畏乳油自制烟剂,每公顷用80%敌敌畏乳油4500~6000毫升熏烟防治,对成虫、幼虫效果均好;具体方法参看温室白粉虱。由于幼虫潜叶为害,用药时期应掌握在卵孵化高峰至幼虫潜叶始期,可选用1.8%阿维菌素(爱福丁)乳油3000倍液、1.1%烟百素乳油(绿浪)1000~1500倍液,或20%菊乳油1500~2000倍液、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2.5%溴氰菊酯或氰戊菊酯乳油3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雾。隔7天再喷1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