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虫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保护地蔬菜病虫害防治手册》第277页(1538字)
【释文】:
金针虫是叩甲科幼虫的通称,俗称土蚰蜒、钢丝虫。属鞘翅目、叩甲科。我国已记载400余种。在北方主要有沟金针虫、细胸金针虫、褐纹金针虫、宽背金针虫,还有铜光金针虫、兴安金针虫和四纹金针虫。四川有暗褐金针虫,新疆有农田金针虫、条纹金针虫等。下面主要介绍保护地蔬菜常见的沟金针虫和细胸金针虫。
1.寄主与为害 金针虫主要以幼虫为害,属多食性害虫。以豆科、十字花科、瓜类蔬菜为害较重。春秋两季是为害盛期。幼虫潜伏于土内,取食播下的各类蔬菜种子、萌发的嫩芽,或钻蛀取食地下根茎,使幼苗枯死,造成缺苗断垄,甚至全田毁种。麦田改种的保护地蔬菜金针虫为害较重,保护地蔬菜金针虫发生时间早,受害重,尤以育苗畦和苗期蔬菜为害较重。
2.形态特征
(1)沟金针虫 成虫体长14~18毫米,宽4~5毫米,深褐色,密生金黄色细毛,雄虫体瘦长,背面扁平,雌虫体宽阔,背面拱隆。卵长约0.7毫米,圆形、乳白色。老熟幼虫体长20~30毫米,金黄色,体宽,略扁平,各节宽大于长。背中央有1细纵沟,体表覆黄色细毛。尾节两侧缘隆起,有3对锯齿状突起。尾端分岔,并稍向上弯曲,各岔内侧均有1小齿。蛹长15~22毫米,宽3.5~4.5毫米,纺锤形,前胸背板隆起呈半圆形。
(2)细胸金针虫 成虫体长8~9毫米,宽约2.5毫米,细长背面扁平,密生黄色细绒毛。头、胸部棕黑色,鞘翅、触角和足棕红色,光亮。卵长0.5~1毫米,圆形,乳白色。老熟幼虫体长20~25毫米,宽约1.5毫米,细长圆筒形,淡黄色,有光泽。腹部1~8节略等长,各节长大于宽,尾节圆锥形,尖端为红褐色小突起,背面近前缘两侧各有1褐色圆斑,并有4条褐色纵纹。蛹长8~9毫米,初蛹乳白色后变黄色。
3.生活习性
(1)沟金针虫 在我国北方,一般3年完成1代,少数个体4年完成1代。以幼虫及成虫在土中越冬。第二年春天3~4月越冬成虫出土活动,夜间交配产卵。雌虫无飞翔能力,每雌产卵200余粒,卵期35天左右。雄虫善飞,有趋光性。初孵幼虫白色,后变黄色。成虫寿命约200天。幼虫期1000天左右。老熟幼虫于8~9月在土中做土室化蛹,经12~20天,平均16天,羽化为成虫,即叩头虫。在北京土温5.8~6.3℃成虫开始越冬。早春耕作层土温上升到9.2~10.9℃时,越冬成虫开始出土活动。土温达5~6℃时,越冬幼虫开始上移,土温8~10℃幼虫全部上升到表土层,开始为害,土温15.1~16.6℃时为害最重。6月份,土温达28℃以上时,金针虫幼虫潜入深土层越夏。9~10月,土温下降到18℃左右时,幼虫又上升到表土层活动为害。土温1.5℃时,金针虫潜入深土层越冬。土质一般以粉砂壤土和粉砂黏壤土适于金针虫生活。土壤墒情好,为害严重。
(2)细胸金针虫 细胸金针虫的生活习性基本上和沟金针虫相同。一般2年完成1代,也有1年或3~4年完成1代的。其幼虫耐低温,活动早,越冬晚。2月中旬土温4.8℃幼虫开始上升到土表为害,12月中旬,气温降至1.3℃,土温3.5℃,幼虫下潜越冬。超过17℃幼虫下潜停止为害。该虫喜潮湿及微酸性土壤,并适于有机质丰富的黏性土质,对刚腐烂发酵的有机质有趋性。
4.防治方法 可参看蛴螬、蝼蛄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