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鮰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淡水养殖实用技术手册》第57页(1488字)
(图1-38) 亦称沟鲇(Channel catfish)。属鲇形目、鮰科鱼类。斑点叉尾鮰天然分布区域在美国中部流域、加拿大南部和大西洋沿岸部分地区,以后广泛地进入大西洋沿岸,现在基本上全美国和墨西哥北部都有分布。产地是水质无污染、沙质或石砾底质、流速较快的大中河流,也能进入咸淡水水域生活。现为美国主要淡水养殖品种之一。斑点叉尾鮰具有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易养殖和易捕捞等特点,而且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无肌间小刺,是适宜加工的养殖对象,也是一种很好的游钓鱼类。1984年湖北省水产研究所自美国引进,现已推广全国。
图1-38 斑点叉尾鮰
1.形态特征 斑点叉尾鮰体形较长,体前部宽于后部,头较小,吻稍尖,口亚端位,体表光滑无鳞,黏液丰富,侧线完全,皮肤上有明显的侧线孔。头部上下颌具有深灰色触须4对,其中鼻须1对,颌须1对,颏部有较明显而不规则的斑点,体重大于0.5千克的个体斑点逐渐消失。具有脂鳍1个,尾鳍分叉较大,各鳍均为深灰色。体两侧背部淡灰色,腹部乳白色,幼鱼体两侧有明显不规则的斑点,成鱼斑点逐步不明显或消失。
2.食性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对斑点叉尾鮰投喂的配合饲料都能摄食,尤其喜食由鱼粉、豆饼、玉米、米糠、麦麸等商品饲料配制而成的颗粒饲料和全价浮性饵料,还摄食水体中的天然饵料,有底栖生物、水生昆虫、浮游动物、轮虫、有机碎屑及大型藻类等。斑点叉尾鮰属底栖鱼类,较贪食,胃较大,胃壁较厚,饱食后胃体膨胀较大。有集群摄食习性,并喜弱光和昼伏夜出摄食。摄食方式在10厘米以前吞食、滤食方式并用,10厘米以上开始以吞食为主,兼滤食。
3.溶氧、pH、盐度、温度适应范围 斑点叉尾鮰对生态环境适应性较强。试验结果表明,适温范围为0~38℃,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可自然越冬,生长摄食温度为5~36℃,最适生长温度为18~34℃。在溶氧2.5毫克/升以上即能正常生活,溶氧低于0.8毫克/升时开始浮头。正常生长的pH范围为6.5~8.9,适应盐度为0.2~8.5。
4.年龄和生长 性成熟年龄为4龄以上,人工饲养条件好的少数3龄鱼可达性成熟,性成熟鱼体重约为1000克以上。在池塘养殖条件下,第一年体长可达18~20厘米,第二年可达26~35厘米,第三年可达35~45厘米,第四年可达45~60厘米,第五年可达60~70厘米。斑点叉尾鮰第一次性成熟后,其生长速度没有明显的下降迹象。
5.生殖习性 斑点叉尾鮰在江河、湖泊、水库和池塘中均能产卵于岩石突出物之下,或者在淹没的树木、树桩、树根之下或河道的洞穴里产卵。斑点叉尾鮰的雄鱼是典型的筑巢鱼类,在与雌鱼交尾后赶走雌鱼并守护受精卵发育直至孵出鱼苗。斑点叉尾鮰产卵温度范围为21~29℃,最适温度为25~26℃。水温超过30℃,受精卵的胚胎发育差、鱼苗成活率低。在长江流域,斑点叉尾鮰的繁殖季节为6~7月。体重(或年龄)较大的相对于体重(或年龄)较小的其产卵季节要早些。产卵时,每尾鱼通常以尾鳍包裹对方头部,雄鱼剧烈颤动鱼体,并排出精液,与此同时,雌鱼开始产卵。卵受精后发黏,相互黏结而附于水池或鱼巢底部。雄鱼护卵时位于卵块上方,不断摆动腹鳍,以达到对受精卵增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