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沼虾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淡水养殖实用技术手册》第96页(1766字)

(图1-56) 在分类学上隶属于长臂虾科、沼虾属。与我国淡水生长的青虾、褐壳虾和海南沼虾同属。原产于东南亚地区,又称来西亚大虾、淡水大虾、长臂大虾、金钱虾,是世界性大型热带淡水虾之一。我国于1976年引进罗氏沼虾在广东试养,获得成功,现已推广到全国各地养殖。

图1-56 罗氏沼虾

该虾个体大,雄性体长可达40厘米、体重600克;雌虾体长25厘米、体重200克。出肉率51.7%,肉质厚实,含蛋白质20.5%(与对虾近似),脂肪0.48%,属高蛋白、低脂肪和高能量的优质水产品。因其具有个体大、生长快、食性杂、肉味美、养殖周期短和经济效益高等特点,从而成为世界性推广养殖的优良品种。

罗氏沼虾属热带、亚热带水域的品种,其适应水温上限为38℃,下限为16℃,适温为24~30℃。罗氏沼虾营底栖生活,喜栖水草丛中,晚上出来觅食,摄食的主要方式是用螯足捕捉小动物和有机碎屑。能作短距离游泳,靠6对附肢和尾节划动。刚孵出的虾苗称溞状幼体,简称幼体,生活在一定盐度的咸淡水中,若放入纯淡水中,则引起死亡。幼体变成幼虾后,在淡水中生活,直到成熟产卵。罗氏沼虾人工繁殖除广西等地采用天然海水外,全国大部分地区都采用人工配制海水,出苗率较高,技术已基本成熟,为罗氏沼虾大面积推广养殖打下了基础。

罗氏沼虾属杂食性动物。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刚孵出的幼体主要以丰年虫幼体为食,经4~5次蜕皮后个体长大,可以摄食肉碎片、鱼卵、蛋黄等以及其他细小的生物饵料。经过淡水处理后的幼虾则转化为杂食性,主要以水生昆虫幼体、小型甲壳类、水生蠕虫以及有机碎屑为食。成虾阶段食物更杂,动物性饵料包括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小鱼、小虾和水蚯蚓等,植物性饵料则包括鲜嫩的水生植物、着生藻类等。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各种饼、麸类、糟渣类、蚕蛹、打碎的螺蛳、蚌肉等都可投喂,专用的颗粒饲料效果最好。在池塘中放养,每667米2池塘可放养虾苗1万~2万尾,规格2~3厘米/尾。饲养4~5个月,平均体长可达9~10厘米,体重20~30克,即每千克40尾左右,便可上市,最大个体可达160克。一般每667米2池塘成虾产量150~200千克,高的可达400千克以上。

罗氏沼虾自1976年引进,至2000年全国育苗产量达130多亿尾之多,养殖面积3.33多万公顷,成虾年产量10万吨左右,养殖遍及广东、广西、江苏、上海、浙江、福建等16个省、市之多。1993年因对虾遭受灾害性病害,使罗氏沼虾获得空前发展良机,形成了1993—1997年的发展高峰期。1998年是苗种生产最好时期,但成虾销售出现滑坡,一般只能以20~36元/千克出售。1999年多数虾农都获赢利,虾农认为养虾赚钱,“比种棉花、水稻划得来。再是养虾成本低,即使虾价下降到20元/千克,也有赚头”,因此再次掀起养虾热潮。2000年虽然苗价相对平稳,但养殖面积的扩大,单产和总产的进一步提高,市场的波动仍然激烈。如广东省1998年养殖面积1.13万公顷,2000年增加到1.27万~1.33万公顷,产虾5万吨左右。上海1999年养殖面积0.23万公顷,2000年增加到0.37万公顷,产虾1万吨,单产每667米2达到200千克;其中奉贤县养殖面积从1999年的0.13万公顷增加到2000年的0.2万公顷,最高单产每667米2达225千克。1999年江苏省养殖1.07万公顷,平均单产翻了一番,从开始的667米2产75千克逐步上升到150千克。2000年,杭州市养殖单产每667米2150~200千克,其中相当比例达到200~250千克,最高达315千克。2002年,罗氏沼虾养殖由于受白尾病(肌肉白浊病)的影响,养殖面积和养殖产量没有大的增加。加上近年来淡水养殖南美白对虾的兴起,以前养殖罗氏沼虾的养殖户转向养殖南美白对虾,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罗氏沼虾养殖面积的扩大。但罗氏沼虾目前仍然是我国淡水虾类养殖中的一个主要品种,值得我们进一步重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