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防治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淡水养殖实用技术手册》第362页(3997字)

罗非的疾病相对较少,但是越冬期间和日常养殖中,仍有一些常见的鱼病发生,因此,应重视疾病的防治工作,保证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一)综合防病措施 罗非鱼发病,很多情况是水体环境不良、饲养管理不善而造成病原体的传染侵袭所致。因此,要及时采取综合的防病措施:

(1)池塘和越冬池的水,首先要符合饲养水的标准。利用地下深井水和温泉水,事先要进行水质分析,因深井水溶氧低或含铁、硫量过高。使用前应采取增氧和除铁措施(氧化、沉淀和过滤等)。

(2)用作繁殖用的亲鱼和留作翌年放养的鱼种,进越冬池前一定要严格挑选,受伤的鱼一律不能留用。

(3)越冬期易发生水霉病,这主要是由于鱼体受伤后水霉侵袭所致,故捕捞和运输一定要小心细致。此外,越冬池水温不宜低于16℃。

(4)无论是养殖池塘还是越冬池,进鱼前都要消毒。养殖池塘可用生石灰清塘。越冬池则排干池水,清除污物,用1~4毫克/升的漂白粉溶液全池泼洒消毒。亲鱼和鱼种入池前,要用0.4%的食盐溶液药浴10~15分钟。每隔1个月左右用1毫克/升的漂白粉或0.7毫克/升的硫酸铜全池泼洒,进行消毒预防。

(5)规范管理,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养鱼知识,责任心强。严格按操作、管理规程要求进行日常管理。

(二)常见鱼病的防治 越冬期鱼病出现较多,常见的鱼病有竖鳞病、水霉病、小瓜虫病、斜管虫病、舌杯虫病、指环虫病、三代虫病、赤鳍病和腹水病等。

1.竖鳞病

【病原】 水型点状极毛杆菌。

【症状】 病鱼体表粗糙,尾部或身体大部分鳞片像松球似的向外张开,鳞片基部呈鳞囊水肿,其内部积聚半透明或含血的渗出液,致使鳞片竖起。病鱼游动迟缓,食欲减退,常浮游于水面。患病严重的鱼,三四天就会死亡。

【防治方法】 操作仔细,避免鱼体受伤。以2%的食盐水与3%的小苏打混合,浸洗病鱼10分钟。

2.水霉病(肤霉病)

【病原】 我国常见的水霉病病原体有新株形异霉、反常异霉、同丝水霉、多子水霉、寄生水霉、尾细囊霉、两性绵霉及腐霉等。菌体一般由内外两种不同丝状菌丝组成。内菌丝分枝细而多,生长在鱼体肌肉之内,具有吸收养料的功能;外菌丝分枝少而粗壮,在鱼体表肉眼可见有灰白色的絮状物。

【症状】 此病为罗非鱼的主要病害,在越冬期间更易发生。发病时,鱼体表面像旧棉絮状的菌丝伸入肌肉组织,它能分泌一种酵素分解鱼的组织,使病鱼组织坏死。同时,鱼体负担过重,游动失常,食欲减退,最后瘦弱而死。

【防治方法】 在拉网、运输和放养过程中,操作尽量仔细,勿使鱼体受伤。鱼种发病时可采用3%~5%的食盐水溶液浸洗,或400毫克/升的食盐和400毫克/升的小苏打浸洗。

3.小瓜虫病(白点病)

【病原】 病原体为多子小瓜虫,它的形态在幼虫期和成虫期有很大差别。幼虫期的虫体一般呈椭圆形,前端尖,后端钝圆,体长33~54微米,体宽19~32微米,前端有乳头状的突起,称“钻孔器”。全身密布纤毛,在后端长出一根特别粗的纤毛,长度为纤毛的3倍。另有“6”字形的胞口,大核圆形,小核球形,虫体前半部有1个伸缩泡。成虫期的虫体呈卵圆形或球形,长0.3~0.8毫米。周身着生短小均匀的纤毛。前端腹面有一胞口,体中部有一蹄形的大核,小核不易见到。原生质内常有大量的食物粒和许多小伸缩泡。

【症状】 此病对个体小的罗非鱼和鱼种危害最大,往往大量寄生,引起大批死亡。小瓜虫侵入鱼的皮肤和鳃的上皮组织,以寄生的组织细胞作营养,引起鱼体组织发炎,形成白色的囊泡。严重时,在皮肤和鳍上肉眼可见到许多白点状的囊,并覆盖着白色的黏液层,因此称为“白点病”。在鳃上寄生时,除组织发炎外,并有出血现象,使鳃呈暗红色,还可使某些组织坏死。

【防治方法】 发病池可用3%~5%的食盐溶液药浴。但小瓜虫经药浴后,只脱落,并未杀死,故药浴后的水应弃去,否则将重复感染。

4.车轮虫病

【病原】 病原体为车轮虫属和小车轮属种类,国内已发现14~15种。根据鱼体上车轮虫的大小可将其分为两种:一种是大型的车轮虫,虫体直径为54~101微米,主要侵袭鱼类的皮肤;另一类是小型的车轮虫,虫体直径为20~47微米,主要侵袭鱼的鳃。

【症状】 车轮虫对尼罗罗非鱼苗种危害甚大,大量侵袭鳃瓣时,常成群聚集在鳃的边缘,或鳃丝的缝隙里,破坏鳃组织,严重时使鳃组织腐烂,鳃丝软骨外露,严重影响鱼的呼吸机能,使鱼致死。

【防治方法】 可用8毫克/升的硫酸铜液浸洗病鱼,或用0.7毫克/升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遍洒。此外,每667米2(水深1米)用苦楝树枝叶30千克煮水全池遍洒,也有较好的效果。

5.斜管虫病

【病原】 病原体为鲤斜管虫。

【症状】 鲤斜管虫寄生在皮肤和鳃上,对寄主的选择并不严格,也不限于成鱼或鱼苗、鱼种。斜管虫大量侵袭皮肤和鳃时,表皮组织因受刺激而分泌大量黏液,同时组织被破坏,严重影响鱼的呼吸机能,大量寄生时,会使鱼苗和亲鱼死亡。

【防治方法】 用0.7毫克/升的硫酸铜全池泼洒,或用0.5毫克/升的硫酸铜和0.2毫克/升的硫酸亚铁全池泼洒。水温较低(17℃)时,可适当增至0.8毫克/升的硫酸铜和0.32毫克/升的硫酸亚铁。

6.杯体虫病

【病原】 由杯体虫属的许多种所引起的。

【症状】 杯体虫身体易伸缩。当身体充分伸展时,一般形态像杯形或喇叭形。前端是圆盘状的口围盘,后端有一类似吸盘的结构为茸毛器,借此把身体附在鱼体上。杯体虫寄生在鳃和皮肤上,它们身体黏附在鱼的皮肤和鳃上,摄取周围水里的食物作营养,一般对寄主没有很大的破坏作用。但是对苗种大量寄生时,会妨碍鱼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死亡。

【防治方法】 用0.7毫克/升的硫酸铜全池泼洒,或用0.5毫克/升的硫酸铜和0.2毫克/升的硫酸亚铁合剂全池泼洒。

7.指环虫病

【病原】 指环虫属,隶属指环虫科。这种虫的种类很多,估计在500种以上。

【症状】 指环虫寄生于鳃瓣,钩住鳃丝,破坏鳃组织,刺激鳃细胞分泌过多的黏液,妨碍鱼的呼吸。受严重感染的鱼,鳃部显着浮肿,鳃盖张开,鳃丝呈暗灰,体色变黑,病鱼缓慢地离群独游,不摄食,逐渐瘦弱死亡。当每片鳃上发现有50个以上的虫体,或在低倍显微镜下检查时,每个视野有5~10个虫体时,就可确定为指环虫病。

【防治方法】 鱼种放养前,可用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液浸洗15~30分钟,杀死鱼种上寄生的指环虫。发病时用0.2~0.3毫克/升的晶体敌百虫(90%)全池泼洒。

8.三代虫病

【病原】 病原体为三代虫属的许多种。

【症状】 三代虫在成鱼、鱼苗、鱼种体上都可寄生,而对苗种危害很大。患有三代虫的鱼苗种,最初呈现极度不安,时而狂游于水中或急剧侧游于水下,继而食欲不振,游动迟缓,鱼体瘦弱,终致死亡。

【防治方法】 用晶体敌百虫(90%)0.2~0.3毫克/升全池泼洒。

9.赤鳍病

【病原】 一般认为是由产气单胞杆菌引起的。

【症状】 背鳍、胸鳍、臀鳍基部发红,肛门扩张发红,腹部充血发炎,鳞片软散易脱。肠管发炎,腹部膨大并有腹水。得此病的鱼游动缓慢,常静止于池边,不久即死亡。

【防治方法】 可用1毫克/升的漂白粉全池遍洒进行消毒。也可口服磺胺胍(按每10千克鱼口服2克)拌于饲料中,做成药饵,连续投喂6~7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