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恶性黑色素瘤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肿瘤病理鉴别诊断手册》第224页(2957字)
(一)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
临床:好发于脚底、颈后部、手等易受摩擦之处。另外在视网膜、口腔、肛门及阴道等处粘膜亦可发生,有原发与继发两种。继发灶是在原有色素痣基础上,突然色素加深,产生卫星病灶或溃疡。
组织学:瘤细胞可分树突状,上皮样,小痣样,梭形及畸形多种形态,混合成不规则片状或弥漫浸润,有不同程度的异型性,上皮样与梭形细胞可某一成分占优势,色素可多,可少,甚至没有(无色素性)。瘤细胞单个明显核仁,“豆芽状”。双叶核,总的形态非癌非肉瘤(四不像)状为其特征。如为无色素性,必须作免疫组化确定。肿瘤一般从表皮向真皮、皮下垂帘式弥漫浸润。其早期病变限于真皮浅层,称浅性扩散恶性黑色素瘤。
【鉴别诊断】
由于其组织形态多变,其鉴别诊断分两部分:①与良性色素痣鉴别(表12-8);②与其他恶性肿瘤鉴别:主要是与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未分化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多形性横纹肌肉瘤、恶性神经鞘瘤等鉴别,则应借助于各种肿瘤的特异性抗体及电镜。
表12-8 良性色素痣与恶性黑色素瘤的鉴别诊断
1.躯干浴痣 临床与组织学改变同巨大毛发色素痣,在罕见的情况下可以发生恶变,由于痣巨大,无法做预防性切除。
2.发育异常痣综合征又称为B-K痣或Clark痣
临床特点:痣较大,5~15mm淡黑色,界限不清,好发于躯干,中轻年人多见。
组织学:①为复合痣;②表皮内损害境界不清,在边缘外仍见较多单个痣细胞向水平伸展;③真表皮交界处偶见不典型痣细胞;④真皮乳头层内有痣细胞巢及少量炎细胞浸润。
3.恶性雀斑(Hutchinson’s freckle)
临床:①好发于老年人面部,为色素不均匀斑,逐渐扩大,可达数厘米,边缘不规则,边扩展边自行消退;②生长缓慢,预后较好,部分转化为恶性黑色素瘤。
组织学:①早期表皮突变平,基底层至表层甚至角化层色素增多,真表皮交界处黑色素细胞增多并排列紊乱,核明显异型性,胞浆透明,可见黑色素颗粒;②进一步发展,基底层异型痣细胞巢向表皮上层发展,真皮浅层有噬黑色素细胞及炎细胞浸润;③晚期发展为恶性黑色素瘤,真表皮交界处异型黑色素细胞排列成巢,可见局灶性向真皮浸润。
4.表浅扩散性恶性黑色素瘤
临床:①年轻人多见,好发于躯干及下肢,预后好;②病变形状不规则,色素分布不均,界限不清。
组织学:①单个或成巢细胞不规则分布于整个表皮,常累及表皮上层;②细胞大、胞浆丰富,核呈不规则空泡状,伴突出的嗜酸性核仁,类似Paget病;③肿瘤的浸润是常见的,应多做切片,原位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应慎重。
5.巨大毛发色素痣(giant hairy‘bathing trunk’naevi)
临床:①出生即有,非遗传性病变;②斑块呈黑色,微隆起伴有毛发,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周围见卫星灶;③10%患者发生恶变。
组织学:①基本病变:复合痣、皮内痣、蓝痣或神经样痣(梭形痣细胞排列呈神经管样结构)混合存在,以一种为主;②恶变发生于真皮与表皮交界处或真皮下部。在交界处,病变同一般黑色素瘤;在真皮深部,瘤细胞类似未分化细胞,无或极少黑色素。
6.幼年性黑色素瘤(Spitz’s痣)
临床:皮损小于0.6cm,境界清,原顶无毛,色素少。多见于面部和四肢,儿童多于成人。
组织学:①痣细胞生长活跃,核大、核仁显着,细胞具有不典型性,可见多核巨细胞,不典型核分裂象少见;②痣细胞排列呈巢,表皮边缘痣细胞巢周围可见均一的嗜酸性小体;③部分病例真皮上部水肿和毛细血管扩张致痣细胞巢松散;④真皮层有炎细胞浸润带。
鉴别诊断:尚属良性痣,但细胞活跃,应与恶性黑色素瘤鉴别。
(二)恶性前或早期恶性黑色素病变
二者病变均在真表皮交界处,但良、恶性有别,应注意鉴别(表12-9)。
表12-9 表浅扩散性恶性黑色素瘤与交界痣的鉴别
(三)痣样病变
1.表皮痣
临床:又称疣状痣,分为三型。限局型:线状损害由密集的乳头状角化性丘疹组成,单侧分布;炎症型:好发于一侧下肢,由疣状红色丘疹组成,表面缩小;系统型:皮损同限局型,多发,可伴有骨骼畸形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组织学:限局型:角化过度,棘层增厚,皮突增长。真皮乳头瘤样增生,致表皮疣状增生。可伴发皮脂腺痣或乳头状汗管囊腺瘤。炎症型:同限局型,可见间隙性角化不全及真皮浅层慢性炎细胞浸润。系统型:同限局型。若为高起鱼鳞病者,有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
2.毛发色素性表皮痣(Becker痣)
临床:①色素改变出现在10~20岁,25岁后不再发展;②好发于肩背、前胸及上臂,单侧性,颜色逐渐加深;③色素斑上有毛发。
组织学:实际上是一种错构痣,病变在表皮及附属器。①表皮轻度增生并呈乳头状,表皮突增宽;②基底层黑色素细胞数目正常,黑色素增加,真皮乳头见噬色素细胞。③毛囊数及立毛肌数增多。
3.皮脂腺痣
临床:①本病为皮脂腺增生性病变,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发生;②常见于头面部,呈蜡黄色微隆起斑块,表面无毛,常单发。
组织学:①表皮乳头瘤样增生;②青春期之前,皮脂腺小而少;青春期之后,见大量成熟的皮脂腺;③毛囊未完全分化或缺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