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与副伤寒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临床实用补液手册》第193页(1360字)

【概念】

伤寒与副伤寒是由伤寒和副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烧、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等;重者可出现肠出血和肠穿孔。

【诊断要点】

1.临床特点①伤寒杆菌可通过污染的食物、水或日常生活接触等途径传播,潜伏期一般为10~14d;②发热,热型以稽留热多见;③消化道症状有食欲不振、腹胀等;④神经系统可出现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及反应迟钝等;⑤体检可有相对缓脉、肝脾肿大或玫瑰疹;⑥重型患者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肝炎及中毒性心肌炎等并发症。

2.实验室检查①白细胞不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②伤寒杆菌培养,早期以血培养为主,晚期以骨髓培养为主,粪便培养对确定是否排菌有帮助;③肥达氏反应阳性;④可进行伤寒杆菌的基因检测。

3.病理诊断 病理改变主要为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并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病变最为明显。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隔离,排泄物消毒处理,卧床休息,观察生命体征,对症处理。毒血症状严重的患者可给予糖皮质激素。

(2)抗感染治疗:可选用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口服或静脉给药。

(3)并发症处理:严格卧床休息,注意补充水与电解质,适当使用止血药物;肠穿孔者,应行胃肠减压,必要时手术治疗。

【补液方法】

1.喹喏酮类①环丙沙星0.2g,静脉滴注,每日1~2次;②氧氟沙星0.2g,静脉滴注,每日2次;③左氧氟沙星0.2g,静脉滴注,每日1~2次;

2.头孢菌素类①头孢三嗪1~2g,静脉滴注,每日2次;②头孢他啶1~2g,静脉滴注,每日2次。

3.中毒症状明显者 每日给予地塞米松5~10mg,10% GS100ml,静脉滴注。

4.酌情补液 高烧或不能进食者,给予足量液体补入;并给予脂肪乳和氨基酸输入。

【注意事项】

伤寒发病早期无特异性表现,容易误诊,因此在发热疾病时应考虑到伤寒的可能,及时诊断并给予有效治疗,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抗生素的使用在体温恢复正常后,应给予口服治疗1~2周,或大便排菌转为阴性。

伤寒与副伤寒治疗有效为发热和其他各种临床症状的好转。伤寒与副伤寒患者多数预后良好,重型患者如不及时得到治疗可影响预后,往往死于严重并发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