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蛇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第204页(1335字)
【药物出处】:《雷公炮炙论》
【概述】本品又名白花蛇、蕲州白花蛇、尖吻蝮、褰鼻蛇。为蝰科动物五步蛇Agkistrodon acutus(Güenther)的全体。主产于浙江、江西、广东、广西等地。每年夏、秋季捕捉,除去内脏洗净,用竹片撑开腹部,盘成圆形,用文火烘干或晒干。
【药性】味甘、咸,性温,有毒。归肝、脾经。
【功效】祛风,通络,止痉。
【应用】
1.用于风湿顽痹,肌肤麻木,筋脉拘挛,中风口,半身不遂,常配羌活、独活、防风、秦艽、当归、赤芍、天麻、五加皮等浸酒饮,方如濒湖白花蛇酒、世传白花蛇酒。
2.用于小儿惊风,破伤风。治小儿高热惊厥,痰鸣气促,四肢抽搐,常配羚羊角、钩藤、黄连、天竺黄或全蝎、牛黄、麝香、冰片同用,方如白花蛇丸;治破伤风,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多配乌梢蛇、蜈蚣同用,方如定命散。
3.用于麻风,疥癣。治大麻风,眉毛脱落,皮肤瘙痒,多配蝉蜕、大黄、皂角刺、大枫子油等同用,方如追毒散;治疥癣,常配荆芥、防风、天麻等同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研末,每次1~1.5g,每日2~3次;浸酒、熬膏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阴虚内热及血虚生风者禁服。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蛇的干燥体含3种蛋白:AaT Ⅰ、AaT Ⅱ、AaT Ⅲ,都由18种氨基酸约200个残基组成。AaT Ⅰ的N-末端为苏氨酸,AaT Ⅱ的N-末端为丙氨酸,AaT Ⅲ末端为丝氨酸,并只含有一个N-末端。氨基酸含量高的有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丝氨酸、缬氨酸;并含透明质酸酶、出血毒素Ⅰ、出血毒素Ⅳ等。
2.药理作用 蕲蛇乙醇提取物对水淹紧张和乙醇诱导的大鼠溃疡有预防作用,对醋酸引发的溃疡有治疗作用;小鼠碳粒廓清试验表明,蕲蛇的50% 乙醇提取物灌胃可刺激巨噬细胞,增加其吞噬能力,显着增加碳廓清率;蕲蛇注射液对麻醉犬可产生显着降压作用;蕲蛇对小鼠有镇静、催眠和镇痛作用。
3.临床报道 ① 颈椎病:用蕲蛇(去头)30g,上骨片5g,蛤蚧(去头爪)10g,浸酒600ml,浸泡7天后用。每服10~20ml,日服3次。共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26例,结果痊愈9例,显效10例,进步5例,无效2例。[浙江中医杂志,1984,19(7):317]② 坐骨神经痛:用蕲蛇或乌梢蛇、蜈蚣、全蝎各10g,研末,分成8包,日服2包。共治疗54例,疗效满意,一般1~2个疗程可显效或痊愈。[新中医,1987,(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