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的重建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66页(2249字)

1979年3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筹备处在北京召开社会学座谈会,胡乔木代表党中央为社会学恢复名誉。他指出:“否认社会学是一门科学,用非常粗暴的方法禁止它存在、发展、传授,无论从科学的和政治的观点来说都是错误的”。这次会议决定成立中国社会学研究会,推选出以费孝通为会长的由50人组成的理事会。中国的社会学从此进入了重建阶段。为了在社会学研究指导思想上澄清一些认识上的问题,确定了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学的关系是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而不是先前的取代关系。“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研究大量的长远的社会生活、社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理论、观点和方法,但它并没有也不会代替关于社会现象具体研究的科学”。

纠正长期以来的认识偏差不单单是为了打消社会学研究者头脑中尚存的疑虑,更重要的是为社会学的发展确定了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思想原则和为实践服务的研究目的。事实上,提出重建社会学这门多年被忽视的学科“需要赶快补课”(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工作重心转移之后我国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费孝通指出:“为了有计划地建设我们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家,为了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作出系统的科学认识,我国先后设立了许多社会科学学科,各种学科分别就其各自专业领域承担了研究任务。但是有些对国计民生有关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却不是已有各个学科所能承担的,特别是一些带综合性的问题,缺乏相应的学科进行研究。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综合研究社会现象各方面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为了适应上述客观需要,因而有设立社会学的必要”(费孝通:《建立我国社会学的一些意见》,《社会学的探索》)。

研究队伍的青黄不接,给社会学的发展带来了特殊的困难。高等院校近30年来没有培养社会学专业人材,故学科重建时能够调集的社会学工作者仅几十名,而且大多年老并改行他业多年,存在着业务荒疏、知识老化等问题。因此,当务之急是培养一支具有基础知识训练的专业队伍。为此除在高等院校办系招生外,中国社会学研究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在1980年和1981年连续举办两期社会学讲习班。讲习班由费孝通、陈道、王康等主持,并接受杨庆堃教授的支持和协助,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讲授与社会学有关的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方法课程共12门。参加讲习班的学员共一百余人。经过短期培训,这批人员开始承担了社会学的教学与研究任务。

教材建设方面,自1980年9月起,在第一期讲习班的基础上,抽调部分人员组成编写小组,在费孝通主持下以8个月的时间完成了《社会学概论》(试用本)一书的初稿,经反复修改后出版,成为重建社会学以来的第一本大学教材。

就在如此薄弱的基础上,通过中国社会学会(中国社会学研究会于1982年5月改名为中国社会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有效组织和各地有关人员的共同努力,8年来社会学的重建工作进展顺利,局面基本打开。具体表现为:

1.地方性的研究机构和专业协会普遍建立。继上海、北京、天津、湖北、四川、广州、哈尔滨等省、市之后,目前全国已有21个省、市、自治区的社会科学院内设立了社会学研究所或研究室,大部分省、市成立了社会学会。

2.建立教学机构,加速培养人材。1980年3月,复旦大学分校(后改名为上海大学文学院)率先设立社会学系,并招收本科生。同年年底,天津南开大学开办社会学专修班,招收40余名大学文科四年级学生转学社会学专业。1982年南开大学也建立了社会学系,并开始培养首批社会学研究生。接着,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相继建系;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工学院、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院校也设置了社会学专业或研究所(室)。北京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学院、杭州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苏州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江汉大学等一大批院校先后开设了社会学课程。据不完全统计,现今已有300余名本科生和近百名硕士研究生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初步改变了社会学人材奇缺的局面。此外,中国社会学会还协同地方学术团体分别在武汉、上海、安徽、辽宁等地开办社会学讲习班,在北京办起函授大学,扩大了社会学知识的普及面。

3.编写教材,出版书刊。几年来在教研工作普遍开展的同时,各地的社会学工作者编写或翻译了大量的教材、书刊出版。仅《社会学概论》就有4种不同的版本。除《社会心理学》、《社会调查》、《社会统计》、《家庭社会学》等各种教材出版外,还有一大批研究专着问世,同时还有计划地重版或翻译了不少社会学着作,力求适应教学的需要。在杂志方面,《社会学通讯》、《社会调查与研究》(由中国社会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社会》(由上海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主办的季刊,后改为双月刊)、《社会学资料》(由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政教系主办的内部刊物)、《社会研究》(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办的内部刊物)等刊物为汇集研究论文、传播学科理论和方法作出了贡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