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建国前的蒙古社会性质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323页(1099字)

关于这一问题,60年代就有若干文章作了探讨,70年代后期又展开了深入的讨论。问题的焦点在于如何估计氏族制、奴隶制和封建制三种因素在当时蒙古社会中所占的比重。1962年亦邻真撰文指出,成吉思汗建国以前父权制部落社会已经烂熟,蒙古社会一进入阶级社会便走上了封建化的道路,因为在单一的游牧经济中没有劳动奴隶制长足发展的余地(《成吉思汗与蒙古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内蒙古大学学报》1962年第1期)。高文德则持不同意见,在其专着《蒙古奴隶制研究》中提出了系统的看法,认为蒙古族在蒙兀室韦时期氏族制已走向瓦解,移牧于鄂嫩河、克鲁伦河流域后,出现了阶级分化;大约在10世纪前半叶孛端察儿时代进入奴隶占有制社会,成吉思汗时代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政权,其后在向外扩张时开始了向封建制转化的过程。看来关于早期蒙古的社会性质问题近期内还不可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参考文献】:

蔡美彪等着:《中国通史》第7册,人民出版社,1983年。

《中国史稿》编写组:《中国史稿》第5册,人民出版社,1983年。

南京大学历史系元史研究室编:《元史论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

韩儒林:《穹庐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李干:《元代社会经济史稿》,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

高文德、蔡志纯:《蒙古世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

陈高华:《元大都》,北京出版社,1982年。

邱树森:《元朝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

黄时鉴:《元朝史话》,北京出版社,1985年。

高文德:《蒙古奴隶制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

余元盦:《成吉思汗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

韩儒林:《成吉思汗》,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

杜玉亭、陈吕范:《云南蒙古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