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459页(1644字)

敦煌石窟包括古代隶属敦煌境内的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和小千佛洞四处,一般指莫高窟。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东南的鸣沙山东麓,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现存上起十六国下至宋元的洞窟492个,有壁画4.5万平方米,彩绘塑像2000身,唐宋木构建筑5座,是驰名中外的艺术宝库。这里曾藏有大量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哲学、宗教、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汉文写本和刻本,并有吐番、于阗、粟特、回鹘、梵文等民族文字的文献。敦煌艺术和敦煌文献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1900年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轰动了国内外学术界,英、法、俄、日、美诸国竞相派遣“探险队”前来掠取。1910年,清学部将劫余部分8000多卷运往北京,收藏在京师图书馆(现北京图书馆)。后经多年努力搜集,现北京图书馆已藏有“遗书”一万余卷,成为世界上收藏“遗书”原件最多的图书馆之一。本世纪50年代、70年代又分别搜集了英国不列颠博物馆东方部和法国巴黎图书馆收藏的敦煌遗书胶卷一万余卷,从而汇集了敦煌出土的大部分遗书资料。80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敦煌文献和敦煌艺术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从而形成一门以敦煌宝藏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重要学科——敦煌学。

从1909年起,我国学者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以敦煌文献的考证为主,开始从事敦煌学研究。1944年成立了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新中国成立后,敦煌学研究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将设立在甘肃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改建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又拨专款修复、加固莫高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批敦煌学研究机构先后建立,敦煌学研究也列为国家重点项目之一。1984年,在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基础上建立了敦煌研究院,并成立了考古、美术、石窟保护、遗书研究几个研究所和音乐舞蹈研究室、资料中心、摄影录象部、《敦煌研究》编辑部等。目前主要研究机构还有: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室,该室的刘半农、向达、王重民都是从20年代起一直从事敦煌学研究的着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敦煌小组,该组积极收集和编辑敦煌学资料,编写敦煌学研究论着目录,介绍研究动态,并从事敦煌历史、社会经济、少数民族文字等方面的研究,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侧重语言文字、校勘等的研究,该所所长姜亮夫早在30年代就与王重民一起在巴黎研究被伯希和劫走的敦煌文物;西北师范学院敦煌学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是利用敦煌资料开展对西北史地、敦煌文学及美术史的研究;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中国经济史研究室,主要从事敦煌吐鲁番经济资料研究,并重视利用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隋唐史;文化部文物局文献研究室,以整理研究出土文献为主,成立“敦煌古文献编辑委员会”;敦煌研究院,设有美术、考古、遗书、保护四个研究所。此外,中山大学丝路文化研讨会,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组,中央民族学院,武汉大学历史系魏晋北朝隋唐史研究室等也都开展对敦煌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这是我国敦煌学研究的大事。会议收到论文100多篇。1984年秋,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语言文学分会在杭州成立。敦煌学研究的领域由单纯的遗书整理扩大到石窟艺术、历史考古、语言文字等方面的研究。为方便研究者使用资料,建立了敦煌学和吐鲁番学资料中心,依托北京图书馆、兰州图书馆和乌鲁木齐图书馆。

国内敦煌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在洞窟时代的确定、佛教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关系、佛教思想与传统的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的关系等方面都有新的创见,在研究学科方面,除了继续发扬石窟艺术研究优势外,还扩展到石窟考古、敦煌史地、经济、科技、宗教、民族、民俗、语言、文学、文字、文献等各个领域。我国敦煌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改变了“敦煌在中国,研究在国外”的状况,使中国成为研究敦煌学的中心。

分享到: